|
||||||
|
||||||
|
||||||
| ||||||
|
||||||
編者按:2017第4期電子報能順利出刊,要非常感謝戚樹誠主任、林博文老師、楊曙榮老師、
柯冠州老師、 |
| ||||
|
||||
|
|
||
專題 新進教師介紹:林博文教授、楊曙榮副教授、柯冠州助理教授
|
|
| ||
專題 商研所PHD BBL – 香港科大Riki Takeuchi 教授演講
|
Takeuchi教授本次的演講分成兩個半天的場次,以不同的主題分享他如何發想自己的研究,以及期刊的投稿歷程。他以愛迪生的名言:「天才是1%的靈感加上99%的努力。」為開場,他說,誠然頂級期刊的接受率很低,以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為例,只有8%,卻也非遙不可及。 Takeuchi教授首先就如何發展研究問題開頭,並言及自己的研究發想多半是由個人經驗出發,例如過去到美國讀書後返回日本,又因為不適應日本升學制度回到美國的經歷,讓他對於國際經驗的議題特別感興趣。Takeuchi教授也提到,除了個人經驗外,研究者多半從理論和過去文獻尋找研究缺口,在組織行為領域中,有主流的趨勢7Ms,雖然不是總是必要,但可以幫助學者建構研究架構,7Ms包含Multi-study、Multi-level、Multi-wave、Multi-rating source、Moderated Mediation、Mediated Moderation Models等,目前OB的研究已經發展成單一資料來源的研究可能較難以被刊登在好期刊的狀態,因此除了研究議題要有趣,也要有足夠的創見和嚴謹性,提供更多的證據支持對於現象的探究。
對於管理學研究而言,理論是重要的,Takeuchi教授也就「理論是什麼?」與「理論不是什麼?」分別解說,理論不是數據、不是變數或構念的列表,也不與假設不同,各個理論有自己的適用範圍,用以釐清變數間的關係來解釋現象。欲投稿至頂級期刊,除了研究議題要有趣、資料收集要嚴謹、理論使用要合宜外,對議題的切入角度也很重要。 Takeuchi教授以自己的投稿經驗為例,分享了好幾篇期刊論文被拒絕、修改改投、再被拒絕的過程,以及以審稿人的審稿意見作修改與回覆的往復交流,從開頭第一張,列出Takeuchi教授發表於頂級期刊經歷的簡報,著實令與會者頗為驚艷,然而到後來分享了一篇篇期刊論文的投稿歷程,也如同Takeuchi教授所引用的:「天才是1%的靈感和99%的努力。」亮眼的成就需要藉由辛勤地耕耘,才能得到豐碩的果實。 兩個半天的演講中,除了Takeuchi教授的分享外,與會者的踴躍提問也讓大家在交流之間獲益良多。對於研究的議題發想、研究的發展,以及期刊論文的投稿也有更進一步的瞭解,Takeuchi教授不吝於回答各種問題,雖然是學術演講,卻不失幽默風趣,帶給大家輕鬆又滿載而歸的學術饗宴。 |
| ||
專題 商研所PHD BBL:My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Research in IB
|
簡教授近年研究焦點為探討新興市場中的新創公司如何能立即國際化(international new ventures)或天生全球化(born global)。傳統國際企業理論中,多認為企業茁壯至一定規模後才會想要往國際市場發展,例如日本Sony集團歷程30年才步入海外市場;然而目前在大陸等新興市場中卻有許多新創公司能夠立即國際化,例如小米、OPPO等新創公司。簡教授提出,儘管新創公司必須面對新創者不利(liability of newness)與外來者不利(liability of foreignness)兩大國際化劣勢,但另一方面新創公司也具備高度彈性與新創者學習優勢(learning advantage of newness),所以能在組織包袱少的情況下迅速學習與非學習(unlearned)。 根據上述理論觀點,簡教授與我們分享的第一篇研究:「新創企業進入出口和進入後退出之速度(Speed of Entry into Export and Post-entry Exit of New Ventures)」探討新創公司從中國前往海外投資之速度,如何影響其在海外市場存活的程度及原因。簡教授與鄧子梁、Rudolf R. Sinkovics等人採用二階段存活分析模型(two-stage Cox survival model),分析共88,902筆中國出口公司海外投資資料。研究結果發現新創公司前往海外投資之速度越快,將會導致海外市場存活率下降;然而,來自同一國家出口業者之競爭程度以及與外國投資者建立企業層面的伙伴關係,則可抵消快速海外投資對企業存活率的負面影響。 在簡教授與我們分享的第二篇研究「快速國際化之方向是否重要?來自新興市場新創企業國際化之證據(Does the Direction of Rapid Internationalization Matter? Evidence from Internationalization New Ventures from an Emerging Economy.)」,簡教授等人則依據制度理論分別從去哪裡投資(zoom out: rapid export to where?)與從哪裡出發(zoom in: rapid export from where?)這兩種角度,討論國際新創企業海外投資地點對企業出口績效之影響,並兼論兩者之間的交互作用。其中,向上擴張速度(Upward expansion speed)指新創企業往往比中國更加貿易開放(trade openness)。國家投資之速度、向下擴張速度(downward expansion speed )指新創企業往往比中國更少貿易開放國家投資之速度;區域自由化(Subnational home market liberalization)則指新創企業所在省分的自由化程度。此篇研究採用兩階段多層次模型(two-stage multilevel model),分析八千多間中國新創企業海外投資與出口資料。研究結果發現新創公司前往先進國家投資有助於出口績效,但前往落後國家投資則對其出口績效有負面影響;交互作用部分,來自於較先進省分的新創企業前進較先進國家投資會有較好的出口績效,而來自較落後的新創企業前往較落後國家投資則會有較好的出口績效。 簡教授與我們分享的第三篇研究「基於關係的產品創新:來自全球供應鏈的證據(Relationship-Based Product Innovations: Evidence from the Global Supply Chain)」則分析了204間台灣電子廠商調查資料,發現供應商跟客戶關係緊密程度對創新的影響機制,係經過客戶導向與聯合學習兩種途徑予以作用,此外供應商對客戶的不依賴程度與ODM程度將會加強客戶導向與聯合學習對創新的作用力。
回顧自身的研究歷程後,簡教授鼓勵我們應找到自己真正有興趣的研究題目,才能讓研究路途長久持續;並應找到能激勵自己的大師,如有能與其共事的機會更該好好把握,以向其學習做研究的態度與方法;最後,亦應找到認真努力的研究夥伴,一起合作研究,維持自己的學術生產力。 非常感謝商學研究所劉佳玲教授籌劃此次的專題演講,而藉由簡睿哲教授針對其所投入的研究進行深入淺出的講解,讓我們可以領略創業與創新領域的最新研究趨勢。 |
| ||
|
工管系系學會—有一個地方,可以安心的躺著…….. 工管系系學會會長 曾子軒
常常有些文章說,要勇於跨出自己的舒適圈,這樣才能夠提早面對挫折。可是,我們必然會害怕呀。常常會想,能不能維持學生的身分再久一些?可不可以繼續躲在學校的庇護底下?但我們知道那終究是不行的。總有一天,還是要走向這個世界。所以我們的想法是,既然沒有勇氣太早跨出自己的舒適圈,那麼不如就擴大自己的舒適圈吧! 所以,這就是系學會的定位。我們應該努力擴大工管系同學的舒適圈,做一些只有系學會能夠完成的事情,相對於其他同學們可以接觸到眾多計畫的激烈競爭或者進入門檻,我們希望,工管系系學會能夠讓人有一種,「終於回到家了呀」的感覺。
所以,我們預計舉辦實習/交換/履歷/面試等經驗分享講座,讓同學可以知道未來等著自己的職場是何種模樣;在系烤、系卡、系運、系野餐等活動裡面,凝聚系上同學們的感情;而在企業參訪、企業人採訪/茶會,以及定期撰寫產業專欄、舉辦產業講座的過程中,擴大學校以外的視野並累積能力;也希望透過長時間的技能課程訓練,建立起完整培養人才的制度。 一開始的時候問了一個問題,理想中的大學生活應該是什麼樣子的?現在的生活就足夠了嗎,說不定還有更多可能性在等著自己、說不定現在還不夠努力、說不定自己錯過太多了。可是至少能夠確定的是,多年之後看到這些,可以會心一笑的說,唉呀,我們曾經擁有那麼多盲目衝撞的勇氣! 發揮一加一大於二效果~讓工管系變得更好! ~ 工管系系學會副會長 劉千瑜 在工管的這兩年來,和系上的夥伴們一起經歷了許多,不管是運動賽事上大家的同心協力、系烤系卡的美好回憶,還是為了之夜營隊能圓滿成功所付出的努力,都讓我與工管的人事物有了更緊密的連結。在擔任杜鵑花節總召一職之後,更是體認到,去完成一件好的事情,它的影響對所有的參與者都會是深遠且有益的。因此在受到子軒的感召之後,決定加入系學會的行列,給自己的大三生活一個新的目標。 這次的系學會結構有了不少的變動,各個部門之間的工作內容也多有增減,這樣的改變是為了讓各部門之間的界線更清楚,希望各司其職、分工合作能帶來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此外,我們也做了許多新的嘗試,期待能帶給大家更深入的職涯探討與更多元的業界接觸。除了發想了以往沒有舉辦過的新活動,讓這些活動除了增進系上的感情還能創造更多的可能;也規劃了一系列的課程,希望透過這些課程的訓練,能讓更多人學到實用的技能。 很開心能獲得這樣一個機會為系上付出,希望這些改革都能有很棒的成效,工管的大家能一同成長並且讓更多人參與到有意義的活動。未來一年我會和系學會的同伴們一起努力,讓工管變得更好! |
|
||
|
大學參加過不少營隊,一直以為宿營是大學生專屬的娛樂性活動。在以往的幻想中,研究所是學術的殿堂,同學都是充滿理想與目標,忙著讀書、實習或研究。現在想起當時的想像仍會莞爾一笑,因為這些印象在進入商研所之後馬上被完美的顛覆,畢竟這裡實在充斥著太多會玩樂、腦中一堆瘋狂鬼點子,但同時又很會念書的鬼才。 喂,我們來辦吧!
活動組沒日沒夜的規劃活動內容、設計流程;美宣組為了做出高水準的道具,總是在教研館辛苦到大半夜;生活組忙著打電話比較各家食宿、安排交通;財務組想盡辦法壓低成本。在籌備過程中,大家各司其職,一個團隊就這樣慢慢的誕生。我們一起試玩關卡、一起去採購道具材料、一起去不同的場地場勘、在教研館內一起度過無數個夜晚,為的就是要籌備出學弟妹參加完會津津樂道的精彩宿營。 從牧場到PUB,商新的人體力無極限
上午的《婦醜者聯盟》遊戲,模仿韓國綜藝節目Running
Man的規則,讓小隊員們在牧場內進行刺激的撕名牌活動。大家無不跑得汗流浹背、也馬上對未來的同學有了第一步的認識;中午特別安排了園區內的烤肉,從堆炭生火到燒烤都要自己來,考驗小隊員間的合作。同時在過程中用音箱進行的卡拉OK歌唱大賽,甚至吸引了其他來園遊客一同狂歡;下午的《聽說》是大地遊戲式的解謎,整套懸疑劇情全由活動長親自編撰,小隊員必須合力拼湊線索來推理,才有辦法破解真相。 經過白天一整天精彩的活動,大家早已疲憊不堪,但馬上就知道沒有時間休息,因為夜晚的重頭戲《Welcom Party》要開始了!地點特別選在能讓大家自由走動、交流的美式PUB,店內準備了精緻調酒、義大利麵、薯條等吃到飽餐飲,搭配飛鏢賽、惡魔箱、歌唱比賽等遊戲,讓學弟妹能脫離小隊行動、更加熟識其他同學。當夜色越來越深,氣氛也越來越High,在酒精逐步的渲染下,衝擊心臟與耳膜的重低音電音歌曲響起,大家婉如脫韁野馬、拋開矜持與害羞一起擠在舞池熱力狂歡,這種大汗淋漓的舒爽,是屬於商研所的瘋狂。 回歸台大,用水球砸出未來的友情
當離別將至,大家依依不捨地到管院前方的草皮拍攝大合照,突然數顆水球從二樓飛來,霎時水花四濺,尖叫聲為最後的活動《水球大戰》拉開了序幕。一桶桶的水球是105級的工人們前一夜在教研館合力裝水到半夜三點的成果,目的希望讓學弟妹在最後能重溫換上拖鞋在草地上追逐、玩水的樂趣。於是大家一起奔跑著、歡笑著,被水球砸到濕了全身仍義無反顧往前衝,品嘗了好久不見的青春的滋味。
我們辦的不是宿營,是青春的回憶 宿營籌備的過程很不容易,尤其在人手與時間都有限的情況下,凡事都比大學的營隊需要投入更多的心力。有人整夜沒睡還只能趁學弟妹在烤肉的時候補眠、有人半夜綁太多水球綁到手指破皮流血,許多辛苦在背後,但是在營期間看到學弟妹開心的笑容與熱絡,就會覺得所有辛苦都是如此值得。 舉辦這次的宿營,主要的目的不是讓學弟妹事先學會個案方法或模型,而是著重在感情的凝聚與彼此的了解。希望這次《商新的人今夜不回家》106級宿營,能在學弟妹的心中留下一道無可抹滅的回憶,若在多年以後回想起研究所的時光,會認為研究所其實也是個充滿溫度與回憶的階段、會記得商研所是一個大家感情好到不行的研究所,也會懷念起這段與眾不同的青春。 |
|
||
專題 賀! 工管系棒成功捧起創隊20年來台大盃第一座冠軍獎盃!
|
台大盃棒球賽從3月份開打以來,歷經了3個月的征戰。在小組預賽4取2的賽制中,工管在開幕戰面對機械二軍,先以 12:1 提前結束比賽取得勝利。第二戰面對心理系,也以 13:8 輕鬆獲勝,預賽最後一場面對實力堅強有三位校隊選手坐鎮的農化生技系,靠著最後一局的再見安打,最終以 5:4 驚險獲勝。 在預賽3場比賽中,工管棒球隊在得30分僅失13分的好表現,以3勝0敗戰績晉級並且取得直接晉級八強的種子資格 進入八強複賽,首戰面對實力同樣堅強的「大一校隊聯隊」,外界一片看好大一校隊可以獲勝出線,連下一場的對手機械系都為了情蒐大一校隊而來觀戰, 未料工管用投打優異的表現回擊,最終以 14:4 提前結束比賽晉級四強。 四強戰面對的是尋求三連霸的機械系,前五局打完工管仍以 2:7 落後,眼看工管已經瀕臨淘汰邊緣,硬是在最後一局狂轟12分,反倒以 14:7 提前結束比賽取得冠軍戰門票。 隔天的冠軍決戰,等著工管系的是同樣擁有兩位強力校隊的醫學系,當中一位醫學系七年級的隊員更是校隊主力打者,比賽過程中雙方緊咬不放互有領先, 最後在第六局靠著大二球員吳永智,一發直擊新體的全壘打將對方王牌投手一棒擊沉,順利在冠軍戰以 16:11 獲勝,以6勝0敗完美戰績登頂, 成功捧起了創隊20年來第一座台大盃冠軍獎杯。 ===工管系系棒隊 歷經三個月的逐場戰績===留下永恆難忘的黃金記憶! 預賽 vs 機械二軍 12:1 勝(提前結束) vs 心理 13:8 勝 vs 農化生技 5:4 勝 複賽(八強賽/四強賽/冠軍賽) vs 大一校隊 14:4 勝(提前結束) vs 機械 14:7 勝(提前結束) vs 醫學 16:11 勝 6場比賽總計 得分74分 失分35分 |
|
|
||
|
很慶幸自己能次參加2017台大英文表達暨簡報技巧競賽,在大一組總共有30幾隊報名,非常幸運地獲得大一組的第三名。演講的題目是要比較台灣文化和其他國家的人文文化的差異性。 由於我與隊友決定參賽得很臨時與突然,且忙碌修課與社團緣故,我們都忙得團團轉,又正值期中考週,只能見縫插針一起討論講稿和簡報檔內容,準備的過程很緊湊。因此比較少構思呈現簡報的創意,我們希望能夠以內容深度來取勝,所以選擇富趣味性、輕鬆愉悅的主題:<新型算命文化比較—日本的血型和台灣的星座>。主要探討這兩種算命文化在台灣與日本,所造成文化與社會在不同層面的影響,以及兩者之間的相似和差異部分。 很幸運地,我們順利進入了決賽。不過當初我們的初賽講稿寫的比較簡短,只剛好符合主辦單位的規定,但決賽的時間講稿時間要求卻比較長些,因此我們必須在兩週內增加約兩分半的演講稿。不過聽起來看似簡單,但當時隊友與我剛好都有期中考,眼看時間越來越緊迫。初賽時僅需交影片,講錯或忘詞都可以重來;決賽則是要上台,一定不能看稿。所以,我們需在準備期中考時寫完演講稿、背熟完稿,說真的很充實也很窘迫。一直到比賽前三天,才確定好完整的決賽演講稿。此時此刻的我們超緊張的,想說「慘了,我們一定會來不及背熟。」結果比賽當天,還真的是有蠻多突發狀況發生。像我就在比賽前一天感冒,且簡報過程中,我們兩人輪流大忘詞。但我的partner一直都很鎮定,過程中,她沒有停頓下來,也沒有驚慌失措,處變不驚地將講話速度放慢,依照簡報的一些關鍵字當提示,臨場發揮。我想正因臨危不亂這一點,才讓我們在最後還能脫穎而出,獲得評審的青睞,榮獲大一組第三名不錯的殊榮!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與不勞而獲的事,雖然整個參賽過程有些辛苦與緊迫,但是,我覺得參加比賽,是一個能訓練自己膽識和練習英文簡報能力的好機會,考驗自己臨危不亂、隨機應變的能力。而且,由於大一新生是單獨競賽,不用擔心對手都是很厲害的學長學姊,比較可以放心地放手一搏! 比賽當天,由於看到其他組的簡報深廣內容、創意技巧的呈現和台風穩健自然等等,這些都是難能可貴的學習經驗,見賢思齊,是我們未來能夠繼續努力增強學習、步步增上的珍貴養份和寶藏。 |
![]()
|
|
||
|
2017年工管系暨商研所的畢業典禮,當天晚上,外面雖然下著傾盆大雨,但卻絲毫不減場內陸續湧現的家長親友、貴賓師長們澎湃無比的熱情! 非常感謝撥冗出席的師長們,和因事不克前來的老師們的祝福。今年畢業典禮戚主任暨所長創新創意,特別邀請貴賓師長致詞,給予全體畢業生極大勉勵。 邀請魏啟林教授於商研所畢業典禮致詞,魏教授勉勵商研畢業生:英雄出少年,現在要仗劍江湖,無論你未來到學術界、產業界、行政體系、到各個領域你都要展現什麼叫工商管理,危機就是轉機,發揮管理學的精神,定位自己為一個解決問題的人! 邀請剛榮獲校優良導師的黃崇興教授於工管系畢業典禮致詞,黃老師以<啐啄同時>為主題,用心良苦製作十張PPT,將自己從小求學歷程,每個階段遇到的生命貴人與師長,從一顆蛋孵化成小雞或皮蛋或大鵬鳥,勉勵祝福莘莘學子們展翅高飛! 另外,畢業生代表致感謝詞,感恩在校學習期間全體師長的辛勞付出、諄諄教誨,並起立敬禮感恩爸爸媽媽辛苦養育之恩,大聲地說出內心感謝之意! 場面溫馨感人! 最後,在此謹感謝畢業典禮的全體助教同仁和學弟妹工作團隊的協助,以及畢典總召:商研所的邱子軒、陳子渝同學,工管系的賴彥廷和劉康宇同學。 謝謝您們數月來用心認真、辛苦製作影片回顧,一一羅列每位畢業生的得意照或撥穗詞投影片等,並感謝創新創意、溫馨生動的致謝詞代表四位同學:蔡耀亘、沈辰禧、羅可心和羅乾威同學,謝謝大家奧援圓滿完成畢典,讓現場的師長、家長親友們與全體畢業生,歡樂融融&溫情湧胸懷! 2017工管系暨商研所畢業典禮在師生拍大合照留念的同時,捕捉美麗記憶於剎那間,並圓滿落幕!
以下為
商研所畢業典禮代表 總召邱子軒、 6月3日畢業典禮結束至今,已過去兩三個禮拜,沈澱之餘,這時間最適合重新省思、再次品味一路籌辦的點點滴滴。 出任商研所畢代,其實並非個人研究所規劃之一,當初主要看著班代已為所上同學打理太多事情,覺得自己閒暇之餘有義務幫忙,才慢慢接起畢代這工作。除卻團拍、畢冊協調等等事情,畢業典禮的籌備可說是畢代最關鍵的工作。考量到碩二下自己有個人國外實習計畫,會有段時間不在臺灣,在寒假期間即連同我的夥伴-子渝開始商討整個畢典的籌劃與對最終活動的期待。 初期,我們主要先訂出邀請函格式、畢業典禮活動議程、邀請教授名單等。這部分因為有前任學長姐留下的過往檔案,我們製作時得能非常有效率地完成。之後,開始處理最花心力的部分,也就是畢業影片以及畢業生致詞代表遴選。 關於畢業影片,我們先參考過往學長姐的作品,再思考我們這屆想要傳達的理念以及呈現方式。在最初的會議中,我與子渝很快取得共識,希望這部影片除卻單純照片、影片輪播,或是戲劇方式呈現,能擁有更多藝術價值。這可能是透過運鏡、拍攝效果、場地等等因素鋪陳,讓整部影片更耐看,且不光只有我們同學看的懂內容與背後含意,我們更希望播放的當天,家長、師長等也能從影片中馬上看出我們想要傳達的訊息。我們期待畢業影片能夠濃縮這兩年的商研生活,甜的苦的都在裡面,也希望能夠流露出我們對成為社會新鮮人與迎接未來挑戰的充沛準備及正向期待。 記得整體大綱的設計在我出國前一刻都還在跟子渝討論,等到我飛出國,關於影片的拍攝就全權委由子渝負責。根據她所提,過程中的確遇到了許多困難,像是大家時間難約、天候不佳、或是原先大綱設計不實際等等,但歷經一個月的時間,同學們互相幫忙、督促,最後還是完成了所有素材拍攝,子渝也成為所上和大家最熟的人。等我回國後,馬上開始影片的剪輯,大約一個禮拜左右完成了最終版本。 關於畢業生致詞,內容方面我們希望能夠保留過往感情渲染的一面,並帶入更多商研生活描述,幫助同學回顧過往,最後再以感謝師長、父母作結。我們期待畢業生致詞代表對所上活動有極高參與度,在同學之間熟悉度很高,同時也能有幽默、輕鬆的特質,去詮釋一段不同以往的致詞。真的很感謝曜亘與辰禧的幫忙,得以讓畢典圓滿。 畢典當天,還是出了一些意料之外的差錯。在此要感謝戚所長、魏教授和師長們撥冗出席,感謝王姐、學弟妹的靈活、彈性場控,活動最終得以圓滿順利進行。且希望當天有許多美好片刻,能永存畢業生心中。祝福所有R04畢業生鵬程萬里。 |
![]()
|
|
||
|
各位老師、家長、助教、以及同學們,大家晚安,我是工管四企組的羅可心。今天很榮幸可以代表工管系大學部的畢業生,向老師們致感謝詞。今晚,我想先從「管理是什麼?」,開始和大家分享。 「管理是什麼?」,是我們四年當中最常聽到的一個問題。 尚未入學時,我們以不怕天高地厚的自信回答「管理,就是要有彼得杜拉克的優雅,和Porter的勁爆」 大一後我們正式接觸管理課程,為了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於是我們說「管理,就是產銷人發才,面面俱到,就能成功」 現在,我們要畢業了,在無數次工作面試當中,我們又不斷被問到「管理是什麼?」,彼得杜拉克的氣勢消失在聲音當中、產銷人發才的口號也被時間埋沒。我們其實無法說出口,「對我們來說,管理,是我們要找到出路的工具」。於是我們思索,大學四年,為什麼要學管理,而這些課程,到底在哪個方面,幫助我們在更勝台大規模上百倍的社會環境當中脫穎而出?我們開始喪失自信,也對自己的價值畫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但是,大家還記得嗎?朱文儀老師近乎奇幻小說的幸運,其實是十足努力下所獲得的,告訴我們,準備好了自己,而世界就為你準備好;黃崇興老師的闊氣大方,是用自己的行動,演繹了人際互動的重要性;甚至是統計最後一堂課,郭瑞祥老師如何戰勝人生的故事,更是教導我們無論遇到如何艱困的挑戰,都要勇敢面對、永不放棄。 我們在課堂上所學到的,除了硬邦邦的管理理論之外,更是各位老師用豐富的經驗所分享的人生哲學。在無數次漫長的個案討論、報告撰寫和上台發表當中,我們學習到的是如何去溝通、協調、培養同理心、甚至是解決生活中遇到的所有難題。這些能力讓我們在面對個人、組織甚至是整個社會時,都能夠產生強大的影響力,而這正是我們得以與眾不同的地方,也是工管系所有的師長用四年的時間所帶給我們的成長。 因此在這邊代表所有畢業生向全工管系老師致上最深的謝意,我們可能無法像游張松老師一樣,協助全台北市的網路建設;無法達成如戚樹誠老師、黃俊堯老師擔任工管系主任的奉獻;或像簡怡雯老師一樣,不管在何處都以第一名的優秀成績畢業。或是像蔣明晃老師、陳鴻基老師,以及所有工管系的師長一樣。是您們告訴我們,若能透過四年所學的處事態度,隨時自省與精進自己,,並堅持自己的志向,必能在蜿蜒的過程中走出一條康莊大道,將問號轉為不同凡響的驚嘆號,並成為自己人生中的第一名。 因此,各位畢業的同學,讓我們以熱烈掌聲感謝在場所有的老師與系辦助教四年來的教育辛勞,誠摯感謝你們為我們的付出,並敬祝大家,期末順利,畢業快樂。 |
![]()
|
| ||
|
來自於管理學院五個系所的同學們,以球會友齊聚一堂的賽事,在5月20日正式圓滿閉幕,為期將近一個半月的台大管院盃各項球類競賽,更早於4月8、9日揭開序幕,感謝大家熱情地揮汗奔跑,就是為了爭取那唯一的冠軍獎盃,希望將榮譽帶回自己的系所。本次管理學院學生會籌備管院盃,為的就是讓管院五系所的同學們,在繁忙的課業壓力中,可以藉由運動來紓解壓力,進而也可以透過團隊合作、彼此溝通來培養提升自他的能力。 本次的比賽項目包括男子籃球、女子籃球、男子排球、女子排球、壘球、羽球等,其中女排、壘球兩項目會在五月舉辦,而其餘四項項目已於日前比賽完畢。而相較於以往,我們這次在賽次抽籤的處理上採「公開直播」的方式,讓所有系隊都可以看到我們在處理抽籤上的公平性,同時也讓更多人能即刻了解到比賽對戰組合的資訊。此外,以往的比賽紀錄台、工作人員通常都是上場後才知道工作內容,有些工作人員可能因為沒有相關賽事的比賽知識,導致賽事有時會因此難以順利進行,故本次管院盃我們在賽前即開設「比賽紀錄工作坊」,以簡報教學、問題Q&A的方式來教導我們的工作人員,如此一來,讓各比賽隊伍都能更信服大會之判決和記錄,也能讓當天服務的同學更能知道其各自的工作內容,使賽事得以進行得更加順利。 到了比賽當天,尤其擔心的就是天氣了,由於除了羽球賽事採室內比賽制,其餘比賽都是在室外進行,若天氣稍有不佳,造成地面濕滑無法比賽,我們就必須忍痛延賽,但我們在規劃人力、賽事、日期等都幾乎已難再另尋時間比賽,每個禮拜活動時間幾乎都已卡死,如各系各自的盃賽、緊接著而來的之夜、管理學院學生會自行舉辦的活動等,都讓我們難以再尋時間延賽,故在比賽前,幹部們最擔心的還是天公不賞臉了。還好,當天不但沒有下雨,還是一個超級無敵大熱天,在午後也沒有下起雷陣雨,讓我們鬆了一口氣,而比賽賽事也在我們的規劃預期中順利進行,各賽事也順利比出了冠亞軍、季殿軍,且亦無重大爭議,讓本次首階段的管院盃算是圓滿落幕,而女排、壘球則因各系時間有錯開,會在五月時再行舉辦。 回首本次管院盃之籌備,最辛苦的還是院學會的四位活動部長,不論是協調各系隊的賽事時間、向學校借用場地、找尋專業級裁判、統籌院學會工作人員人力分配等,他們都一肩扛起責任,也順利地解決了很多問題,排除了潛在的賽事風險等,讓本次管院盃得以順利舉辦,在此還是得好好感謝這四位認真負責的幹部,沒有你們就沒有這次的管院盃,辛苦了!而在比賽當天不斷奔波、揮汗、工作的數十位院學會工作人員也當然地是本次院學會的關鍵角色,若少了任何一位工作人員,本次管院盃就會有所缺陷和疏漏,也正是多虧了所有工作人員的認真付出,才有這次管院盃的圓滿結果,在此也感謝所有院學會工作人員的奉獻!謝謝你們~ 也當然地,雖然每屆的賽事都有所修正、改進和成長,也當然有需要再檢討和進步的地方,如今年本想以增加趣味競賽,甚至增設攤位的方式來擴大舉辦管院盃,進而吸引更多管院同學參加這個一年一度的盛事,但後來礙於籌備期不夠長、工作人員不足等原因,只好使此計畫停擺;而我們也本想邀請知名運動品牌贊助本次賽事,如提供球鞋、球具作為贊助各系隊之贊助品等,但也礙於洽談不順利導致未能順利達成原定目標,其實這些都是我們原本想針對去年的結果所做出的改變,但還是有些潛在的問題我們沒有考慮到,導致很可惜地沒有辦法順利達成,未來院學會工作團隊也會將此經驗傳承給下一屆舉辦的幹部們,讓管院盃一年比一年更好,也讓同學更踴躍參與,讓運動強身、團隊合作的良善精神可以更加推廣在管院各系所之中。 最後,還是要謝謝所有參與這次比賽的各系隊,包括了與我們密切聯絡的各系隊正副隊長,以及當天參與比賽的各系隊隊員,你們才是本次比賽的主角,也正是你們的熱烈參與及精彩表現,造就了本次台大管院盃,也謝謝你們願意配合管院學生會的安排、規劃等,才能使管院盃得以順利進行,若非你們的支持,我們很難完成本次的賽事!我也要以管理學院學生會會長的身分,謝謝所有辛苦的大三幹部及願意來幫忙的大二部員們,也正是你們的無私奉獻,願意犧牲了你們寶貴的假日時光而來幫忙,才得以使管院盃能圓滿地舉辦,再次感謝。 希望大家都能因為本次賽事更加成長,不論是在球技、團隊間的默契,或是彼此間的情感等等,若能在任何地方有所增進或是改變,本次管院盃的舉辦也就達到我們的初衷了。管理學院學生會會將本次賽事的經驗和不足點加以改進、檢討,進而傳承給下一屆的學弟妹,期望在未來我們每年都能舉辦出比前一年更令人驚豔的台大管院盃,在此謝謝所有幹部、工作人員、參賽團隊及每個為了管院盃而努力、揮汗、吶喊的你,謝謝大家! |
|
|
||
|
工管之夜結束的剎那,心情是五味雜陳的,一切就像夢,美好的近似虛幻,但每個綻放的笑容,泛淚的眼眶,卻是如此真實的映入眼簾,感動在掌聲和歡呼中,悄悄襲上心頭,有很多話想說,可腦海卻一片燦白。字字句句只得化成如釋重負的一口氣,輕吐~嗯,我們做到了! 一場之夜,要感謝的人太多了,謝天之餘,我也想一一向你們道謝。首先,感謝所有認真付出的幹部,和所有表演者,以及幕後人員,沒有你們,就沒有2017工管之夜。感謝前年和去年的總副召前輩們,何祐全、陸瑋恩、潘怡嘉,不時的提點我們該注意的事並給予許多實用建議。感謝工管系系學會正副會長林宇晨、楊馥寧,財務長吳亭誼提供各種場地,設備的支援以及協助處理之夜後續業務。感謝工管系大家長戚主任的勉勵,以及劉怡靖老師和系辦王姐惠芳助教全程出席觀賞,活大辦公室王姐,楊哥,萬姐,PA大哥們和台大PA組,以及贊助廠商的協助。感謝之夜當天友情相挺協助拍攝的側拍人員,還有所有幫助過我們的人。最後要感謝所有支持2017工管之夜的大家,今年的工管之夜,因為你們而精采! 大一那年之夜,接下了大一劇的負責人,開啟了熬夜想劇本和無盡約練的崩潰歲月。本下定決心不會再接之夜的任何職位,結果,最後卻當上了總召!哈!人生還真是奇妙!問我因何有此轉變,其實也沒什麼特別的原因,只是喜歡看大家笑,喜歡大家勇敢站上舞台展現自信,成功演出後開開心心的模樣。記得剛進大學時,對於在舞台上表演感到懼怕,但心裡想在舞台上表演的念頭卻蠢蠢欲動。那時,正是之夜給了我機會。我相信,一定也有很多人和我一樣,渴望著一個舞台,一次機會。所以,我想要為那些嘗試鼓起勇氣上台,讓自己有些成長的人們打造一個舞台!於是,我接下了總召一職。 在我決定參選總召後,開始檢視近幾年來工管之夜的變化,同時,思考著能不能在既有的模式中,玩出一點新花樣,也就是發展專屬工管的特色。因此,今年的工管之夜不同以往,有了許多新嘗試。 首先,工管之夜在前幾任總召的打拚下,建立了良好的口碑,精緻的表演品質促使觀眾人數逐年攀升,更在去年達成了全場坐無虛席的盛況。工管之夜已經向眾人證明,其不論在人氣,或節目精采度和創新度上都不輸其他大之夜。而今後的重點,我想,是如何持續站穩巔峰且有所突破。於是我將今年的重點放在之夜主題"尋"的呈現,試著透過節目順序的編排、不同性質表演搭配對應的服裝顏色和風格,表現出在"尋"的過程中,心境的轉變,藉此將整場之夜串聯成一趟尋的旅程。希望能依此做出與其他之夜的差異化,並帶給觀眾更完整更豐富的感官體驗。 接著,是對外募集資金的方式,取消了街頭拉贊的部分,原因有二,一來是覺得向小店家索取贊助,卻又無法提供對他們有益的實質回饋,會造成店家的困擾。二來是認為學生是有能力做出值得廠商掏錢贊助的回饋的,例如透過粉專抽獎,校內實體宣傳等方式,對於企業的校園人脈建立和品牌推廣是很有效的,只是此效益作用的時間點不一定是當下或短期能被看見,而這點便是企業對贊助學生有所疑慮的部分,也正是我們可以努力改善的方向。要取消佔之夜收入來源超過1/2的街頭拉贊,對財政無疑是一大打擊,也將為之夜增添許多風險和不確定性。但感謝我的公關部門和宣傳部門的全力支持,願意陪我一起冒險。我們的目標,是希望透過自身的努力和付出來換取對等的回報,而我們採用的方式是賣東西。於是計劃在上下學期各舉辦前所未有的傳情活動"告白氣球"和首次對外販售商品的"工管週",最後也成功的為之夜籌措到許多資金。 在籌備的過程中,幾乎每天都會有新的困難和挑戰等著我的團隊。其中,最大的問題,我認為是跨部門的合作與溝通。因為部門間對彼此負責的任務不熟悉,且每個人對於成果的要求標準高低不同,加上在一開始進行組織設計時,若無清楚明確地劃分各部門負責事項以及合作關係,將造成部門彼此的權責不明,導致事務無人主動處理,或問題無法及早發現,稍有不慎,更可能造成幹部間彼此的不愉快。建議之後的總召、幹部多加留意,必能使整個團隊運作更加流暢且有效率。感謝上天,今年之夜雖然遭遇不少問題,一路跌跌撞撞,但在幹部們的互相配合,以及很多人的幫助下,一場精采的之夜順利誕生了! 籌辦之夜的過程,確實是很累人的,但事後回顧當時種種,卻常令我會心一笑。那時的我們很大膽很瘋狂。常常一有想法就去做,對於失敗後可能的影響也沒考慮太多。現在看來,當時的我們或許有些莽撞和草率,但我很慶幸我的團隊總會支持我去做想做的事,即使前方充滿變數和挑戰,依然勇往直前,一步一步,逐漸拼湊出工管之夜的樣貌。我覺得這種無所畏懼的精神,正是學生活動的魅力所在。想做的事,有一群人陪妳一起努力,一起去完成!那感覺真的很棒!但幸好我們嘗試的事是成功多於失敗啦。 給百九,若你也嚮往邊笑邊哭邊成長的旅程,想帶領大家瘋一回,用力摔跤,然後互相攙扶,帶著笑容,起身繼續奔跑,那就趕快找好你熱情的夥伴,為2018工管之夜揭開序幕吧! |
![]()
|
|
||
|
這一次的DHL快遞企業公司的參訪活動,說實在的是一個收穫滿滿的參觀活動。 因為,在這之前,我們對於DHL的認識,往往停留在就只是一家快遞公司,卻忽略一個全球最大的快遞業者,為整個服務流程所投入的資源的重要性。 活動一開始,不免俗地先進行公司基本介紹與簡報,DHL不僅僅是一家物流公司,集團旗下更擁有DHL Supply Chain, DHL Logistic, DHL Express三個獨立的事業體。三家公司擁有各自負責的不同業務跟功能,只是共用DHL這個共同品牌。這次參訪的是DHL Express,也就是專職快遞的事業單位。 DHL的快遞服務能夠在兩天內,將全世界與各課室的貨品,準時地快遞寄送至世界各地的各個角落,能夠提供這樣的服務,想必公司投入了相當的心力和人力、物力。每一件寄件品需從分類,DHL人員的為貨品報關,到最後貼上標籤後,物件一一上飛機,每一層面都有相當系統化的流程和無數資訊系統,讓顧客能夠充分掌握商品的即時狀況。 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DHL會將所有找不到收件者或是需要在物流中心過夜的包裹,統一放置在一個類似保險箱功能的房間。下班前,工作人員再掃描包裹上的條碼,核對與先前的資料是不是相符。這樣不僅可以充分掌握資訊,並且是一個非常嚴謹的內部控制,一家快遞公司能夠如此重視顧客的委託,讓我非常讚嘆與驚艷! 最後DHL請到了他們的副總經理,為我們帶來了一場非常精彩的演講。演講內容主要是介紹公司經營及品質控管,透過一位經驗豐富的經理人介紹,讓原本在教室課堂裡學習到的作業管理許多生硬的知識,突然變得好生動好立體,彷彿一切都是那麼的理所當然。 這次的參訪活動,最後在DHL企業的職涯簡介下,畫下圓滿句點。從一開始的公司介紹到最後面的職涯說明,每一個單元都非常豐富,對於DHL看待這場企業參訪的用心程度之深,也讓我對DHL公司的印象大大提升,留下美好的記憶! |
![]()
|
| ||
|
【創業心得分享】 郭家齊先生與家人們一起創業經營,彼此擔任不同性質的工作,有人負責撰寫網頁程式,有人負責行銷活動,有人負責營運管理等等……。因為大家擅長的領域不同,也使得這個團隊能夠互補互助。2007年創辦了社群網站「地圖日記」,但同時他們也很快就發現「地圖日記」原先的商業模式所帶來的營收已經趨緩,無法再突破,於是轉而尋求其他的商業模式。他們之後改採與國外Groupon相似的商業模式,透過線上團購,使消費者可以用比較便宜的價格買到商品,同時為商家提高曝光度,而團購網則可以收取一定比例的費用。變更商業模式之後,他們發現營收節節上升,可見此商業模式是可行的,但不久之後被Groupon收購,改為Groupon Taiwan。 郭家齊先生最後離開了Groupon Taiwan,繼續著他們的創業之旅,透過快速創新與驗證的方式,不斷的尋找可以成功的商業模式。他也跟我們分享了他們經過多次創業失敗之後,進而歸納出來的創新法則:1.只做跟電子商務有關的。2.只做先收錢再付款的生意。3.只做國外有驗證過的商業模式。 他認為像在台灣沒有足夠的創投公司願意溢注資金的情況之下,經營電商平台所需要的資金較少,同時採用先收錢再付款的方式也可以使手上有充裕的現金流,增加營運彈性,最後,選擇只做國外驗證過的商業模式,便可以減少不必要的失敗成本,但他也提到並不是所有國外成功的商業模式在台灣就會成功,舉例而言,他們曾經經營販賣蔬果的網站,但因為當時台灣的冷鏈物流技術不如國外發達,導致蔬果容易在運輸過程中腐壞,因此他們只能改販賣較不易腐敗的蔬果,但這也使得消費者的選擇減少了,客群漸漸流失,最終失敗了。
【電商產業觀察】 郭家齊先生也不吝於跟我們分享他這些年在電商產業觀察到的幾點現象: 1. 價格為王 進行降價促銷時,首先要先選擇屬標準品的商品,如:衛生紙、文具……等等,且一定要降到市面上的最低價,這樣才能有效帶動人流,提升購買量,當然這項商品可能是虧錢賣的,但消費者可能會去購買網頁上其他沒有促銷的商品,達到交叉銷售的目的,就可以減少虧損,且一旦有了人流之後,透過讓供應商們彼此競價的方式,降低進貨成本,提高平台的價格競爭力。 2. 產品多樣性多,但成本也高 電商平台可分為重資產(Warehouse)與輕資產(Marketplace),例如,Amazon、PChome 24hr就是屬於重資產的電商平台,雖可充分利用長尾效應帶來的好處,但也需要較多的資金投入去自建倉儲或物流系統;而生活市集、蝦皮拍賣此類電商平台則屬輕資產平台,需要的資金較少,但可以提供給消費者的產品種類也較少。 3. 送貨速度快 近幾年一些電商平台不斷的加快送貨速度,但速度的提升也意味著必須增加更多的倉儲空間與物流中心,而這些基礎設施的建置也需要大量資金的投入才能達成。 郭家齊先生也提到,在資金不充裕的情況之下,以上三項很難都做到最好,但只要其中一項比其他平台業者更有競爭力就好,像生活市集就採取「提供最低的價格給消費者」的策略,選擇犧牲了產品的多樣性與送貨速度。 另外,他也提到因為創業家兄弟採「垂直電商」的經營模式,所以可以更專注在經營利基市場(Niche Market)。剛開始可以透過極低價、甚至賠錢的促銷手法吸引大量消費者購買,同時提高品牌知名度,提升訂單轉換率,也因為專注經營利基市場,使得平台的最小存貨單位(Stock Keeping Unit, SKU)比一般大型電商平台更少(創業家兄弟相關網站全部SKU約為5000種,其他大型電商平台約為數十萬到數百萬種),所以每項商品一次的進貨量會比大型電商更多,量多便可壓低進貨成本,以更便宜的價格提供商品給消費者,消費者增加後,就可以再壓低進貨成本,不斷循環,成功提升電商平台收益。 在聽完郭家齊先生的分享之後,我們可知,在網路發達的現今,不需大量資金,每個人都有機會可以透過網路創業,同時以「先射箭,再畫靶」的方式,快速進行商業模式的驗證,一旦有個商業模式是可行的,便可以專注的經營此塊市場。我們也可以發現,郭家齊先生也是歷經多次的嘗試、失敗之後,才能真的找到一個可行的商業模式,所以任何對創業有興趣的同學都應該大膽去嘗試,不要因為幾次的失敗而退縮,比爾.蓋茲就曾說過:「成功是個差勁的老師,它讓聰明人以為他們輸不起。」有時候失敗比成功教會我們更多,從失敗中學習,累積經驗,相信成功的果實會更加甜美! |
|
||
|
「除了累和痠痛,印象最深的就是第一次見到沙漠浩瀚的震撼,還有返璞歸真的原始生活體驗。得在人來人往的地方就地解決,第一次還真的脫不下褲子,也上不出來,還好有姊妹們一起壯膽!在沙漠裡大家也就沒有那麼多的規範跟不可以了。」by GMBA_張以滋 「很慶幸這趟旅行有成,唯一國企的身份一開始的確讓我感到陌生,但亞沙的每一個人真的很棒,很願意跟我聊天,從跟大家互動的過程中也感受到商研真的感情緊密。」by 國企一_萬忠騏
「2014年錄取了北京大學內蒙古庫布齊沙漠挑戰賽的選拔,但在出發前因為身體狀況無法達到標準,沒能橫越沙漠的事情也自此在我心中留下了遺憾的種子。「雖然我覺得我的體力可能還是不行,但還是想要參加沙六。」也許就是兩年前的遺憾,想要折磨自己、挑戰自己的臭脾氣,想要跟一群赤子抵達終點的心讓我做出了這樣的決定。謝謝大家當初願意留下來一起參加沙六,創造一段毅力與自我感覺良好的美麗故事。」
「從聽說亞沙賽事一直到完賽差不多快半年了,我們這個亞沙團隊經歷了各種曲折起伏,曾經因為成員流失、公文批准、行程規劃、缺乏訓練、變異的賽事、質疑批評等各種壓力差點把我們這個團隊壓垮!但最終我們九人排除萬難順利地完成賽事了,一切就好像夢一般結束了,那段旅程和賽事的回憶將永遠永遠留在我們心中,感謝我來台灣的求學過程遇到你們,也謝謝你們在我的人生留下了腳印。」by商研一_胡偉立 「從騰格里沙漠回來大約過了兩個星期,回想在沙漠裡的三天,回想為了想完賽所準備的努力,一切都很值得。在沙漠的三天,其實完賽沒有想像中的困難,當然這也要感謝在我們出發前幫助我們很多的崇興老師和學長姐,因為有他們的經驗傳承,我們的準備比起很多團隊要來的齊全。有人說要帶著一個人生題目和大漠一起思考,有人說要去多認識不同學校的菁英,有人說要拚個人成績;對我來說,這次的挑戰,讓我知道世上沒有不可能的事,但前提是要有健康的身體;而如果能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那必能增加路上的信心和力量!」by商研一_林禹辰
「終點前還真有點鼻酸。籌備彷如昨日的事情,如今卻已順利完賽,一路上也有過許多放棄的念頭,幸好有堅定的夥伴們,才能在此刻記錄下這段回憶,永遠不會忘記比賽中互相扶持的團結,以及那滿天星斗的夜晚,一起仰望北斗七星的感動,一切的一切,只起於當初的一份熱血,一念之間卻創造了長長的故事,或許會訴說一輩子,相信我們也聽不膩。」by商研一_楊立謙
2017年年初,我們經歷了狂風暴雨。賽事的變動、繁瑣的流程、隊員的一一離開以及每個人心中的不安和猶豫,讓這棵樹開始搖搖欲墜,面臨存亡的命運。幸好,有人用他們的努力、熱情、堅持、鼓勵,支撐了我們、支撐了這棵樹,讓我們可以平安的度過這場暴風雨,迎接下一道陽光。
四月三十日,沙六Day 01(26公里),陰天,這是比賽的第一天,所有的一切都是未知,因為對賽事的不熟悉,我們記錯A隊的關門時間,導致配速沒有掌控好,儘管最後衝刺的時間不長,卻好像把前面一個星期累積的體力燃燒殆盡。 五月一日,沙六Day 02(31公里),艷陽高照,這天路途最長、海拔落差最大,但我們漸漸習慣在沙漠裡的步伐與團隊默契,大夥兒非常順利的進入終點線。如果要說這趟比賽最重要的裝備,那我們會說是「對講機」,八個小時下來,能夠聽到大家的呼喊、關心與聊天、能夠在休息站與大家有短暫的相遇,就是讓整個團隊繼續前進的動力。
2017台大亞沙團隊共同編輯 2017年5月23日 |
|
|
專題 重要活動照片 | |
|
|
20170910工管系迎新暨親師座談會
|
20170910工管系迎新暨親師座談會
|
20170909MBA新生學習營
|
20170909MBA新生學習營
|
20170823-25工管系迎新宿營@桃園埔心牧場
|
20170823-25工管系迎新宿營@桃園埔心牧場
|
20170817北區小迎新-郭佳瑋老師
|
20170711PHD BBL組織策略組Prof. Ellick K.F. Wong 及Prof. Jessica Yuk-yee Kwong 演講
|
02-20170616組織策略組-Prof.Jung-YunHan演講
|
20170609商研所BBL組織策略組-彭台光教授演講
|
20170606高雄師大附中參訪-陳鴻基教授
|
20170606高雄師大附中參訪-陳鴻基教授
|
20170602商研所BBL組織策略組-侯勝宗教授演講
|
20170526商研所BBL組織策略組-胡美智教授演講
|
| |||||||
專題 活動預告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