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編者按: 2020第1期電子報能順利出刊,要非常感謝李杭、卓善則、劉永義、黃 圓、黃硯涵、 梁彧華、張詠勛、陳安妤、陳庭姍、張資培、黃宏霖助教鼎力協助,成就本期精彩豐富的報導,歡迎大家踴躍投稿。 |
|
||
|
|
||||
|
2019年11月22日晚上是商學研究所的甄試生迎新茶會,當天邀請順利推甄錄取的同學們一起體驗商研所大家庭的溫暖與熱情。本屆推甄入學,有來自各方領域、背景的學弟妹一起參與,為本場活動增添多元的氛圍。在茶會中也準備了熱騰騰的餐點,讓新生與學長姐們一邊分享交流,一邊大快朵頤,好不熱鬧。
接著,所長詳盡介紹商研所的五大主修領域以及課程設計的基本架構,也介紹了商研所優秀完整的師資和資源。除此之外,商研所也相當重視學生的國際觀,有歷年國際學術研究成果以及雙聯學位的成果,所長也提到商研所的出國交換人數眾多,並且鼓勵台下新生不妨嘗試跟隨學長姐的腳步,透過學校的計畫資源出國交換,以拓展國際視野,同時累積難忘、寶貴的生活經驗。在介紹過程中,也讓新生了解商研所的學生都是「文武雙全」、「允文允武」,除了在知識上的致力追求,在各方面商研所都有優秀的表現,例如體育比賽、各大行銷競賽,且同學們都會先進入各大企業進行實習,除了個人收穫滿滿,也能為後進帶來第一手的資訊。最後,所長也鼓勵學弟妹們要廣納不同領域的多元觀點,成為一個擁有多元角度的專業經理人。 結束Q&A後進入休息時間,學長姐繼續和學弟妹分享交流,並享受美味的自助餐點。接下來便進入了團康遊戲的時間:「猜歌大賽」和「吃貨接力」。「猜歌大賽」是播放歌曲的前奏,台下的同學搶答,歌曲包含了國語、英語、台語,甚至有日語、韓語鋼琴曲目!徹底展現了商研所多元的特性;「吃貨接力」是每組派三位同學,在不使用手的情況下用最快的速度輪流把豆花、養樂多和麵包食用完畢,強調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兩個遊戲最重要的目的是讓學弟妹認識彼此、相處得更融洽,透過討論和合作的過程激發團隊士氣,這也是未來進入商研所討論報告時很重要的一部分。活動進行地很順利,遊戲中笑聲不斷,甚至激發了幾位同學平常不會輕易展現的潛能呢!感謝冠葶和晨祐兩位主持人的帶領,使氣氛嗨到最高點!最後積分最高的兩個隊伍也拿到了我們準備的豐富零食大補帖!
活動在歡愉的氣氛中結束,許多學弟妹都依依不捨地留在現場詢問學長姐許多問題,組員也互相留資料以保持後續的聯絡。希望透過這場茶會能夠真正讓每一位學弟妹感受到商研所的熱情與活力,除了讀書以外我們也很活潑有才華!Work Hard, Play Harder!
|
|
|
||||
|
隨後本校管理學院胡星陽院長對管理學院的概況做了簡單的介紹。院長從台大的歷史、學生人數開始說起,接著介紹管院的歷史、組織、師資和學生結構。他也談到管院的學制、國際交換生和雙聯學位。由於東大的學期時間和台大不同,院長也因此介紹管院的暑期短期課程,可以作為東大學生到台大訪問的途徑。
接著東大坂田一郎(Ichiro Sakata)教授講述「創新管理的技術信息學-以奈米碳研究領域為例」。在此報告中,坂田教授運用NRL (network representation learning)技術,根據研究發表的引用(citation)預測奈米碳(nanocarbon)的研究趨勢。坂田教授接著示範了用來協助學術決策的Academic Landscape System,並展示了幾張經由資料可視化(data visualization)之後而成的熱點圖(heat map)及共同作者網絡圖(co-author net)。
本校資訊管理學系孔令傑教授本次代表台大資管系與會,在會議中用15分鐘簡要地介紹了台大資管系概況及其個人的研究。由於台大資管系的宗旨為善用資訊科技提升經營管理成效,簡報主題為「Smart Business in NTU IM」。在簡報中,首先孔教授向東大的教授們說明,臺大資管系包含大學部、碩士班、博士班與EMBA,由15位專任教師做講學與研究指導。專任教師研究領域多元,其中一大部分教師的研究主題圍繞著商業分析、決策優化等領域進行。在其個人方面,孔教授介紹了其曾經執行過的與NEC Taiwan、高雄港等產學合作專案,說明如何結合機器學習、最佳化演算法、系統模擬等研究方法,針對服務營運據點選擇、派工、船舶調度等議題建構決策支援系統。
而東大武田史子(Fumiko Takeda)教授講述「網路論戰與企業回應」。在此報告中,武田教授首先介紹自己所在的應用經濟研究室環境及成員以及過往的著作發表。接著說明主題中「論戰」(flaming)的定義為「強烈意見的表述」及「倉促且具批判性的評論」,而從2006年開始有「網路論戰」(internet flaming)一詞產生,並針對企業面對此種論戰時應如何對應提出建議。
接觸廣告刺激會引起人們的情緒,而情緒調節是一個動態過程。由於個人不同的偏好和不同的情緒,向觀眾投放傳統統一內容的廣告不能實現最佳行銷效果。而為了克服傳統方法在廣告研究中的侷限性,因此提出了在廣告曝光期間,基於臉部表情偵測的即時測量動態廣告模型。這個模型先識別觀眾情緒調節的臉部表情,然後根據情緒調整廣告內容順序的決策。模型使用決策樹算法,對任何的人口族群(demographic group)都要建一顆最佳化的樹,先經影像分析辨別出觀眾是該類,就走那條路徑(如不同年齡、性別),針對所屬類別組成一條平均而言效益可達最佳化的路徑。目標是藉由模型化(modeling)和量測的過程,找出對每一觀眾族群的最佳廣告內容組成策略。根據研究結果,通過準確的臉部表情分析,個人化廣告和受眾定位可以使行銷和廣告研究人員更好了解觀眾的情感效價和行為,並採用數學式來建立廣告內容最佳化。
其中一項受注目的議題即是選舉。隨著「數位媒體渠道」(digital media channel),或稱「新媒體」(new media)的發展,候選人之間 – 甚至國與國之間 – 的戰場已經漸漸移往雲端。在實務方面,李杭與KOL (key opinion leader) 及媒體合作,推廣民眾應培養訊息真偽的識讀能力。學術方面,則用Davis的TAM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及「網路治理(internet governance)和「網路中立性」(network neutrality)三種角度,並與工程師合作應用NLP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進行語義分析,試圖了解及分析社群網站對選民的影響。除了社群網站相關的研究之外,李杭亦與教授合作進行平台策略之研究。其研究採用 RBV (resource based view) 及雙元性理論(theory of ambidexterity)分析平台策略對企業績效的影響。
此外,我們亦與本校社會科學院王泓仁院長順道拜訪東大經濟學院。參與成員共有本校管理學院胡星陽院長、陳家麟副院長與創新設計學院陳炳宇院長,並由該院資深教授星岳雄(Takeo Hoshi)教授代表院長接待。會中雙方對如何增進學術交流,包括學生交換協議及短期課程等事項廣泛的交換意見,雙方並承諾將在未來持續進行交流。會後雙方並相互交換禮品及合影留念。 |
|
||||
|
課程介紹:數位行銷是由黃俊堯教授開授的選修課程,旨在讓學生瞭解商業網路的環境,並透過實際的廣告投放操作,協助學生掌握真實的廣告運行流程。今年Google首度參與課程規劃,我們邀請了畢業的學長姐前來課堂,分享數位發展對於整體產業的影響及數據分析對於未來企業的優勢與重要性。同時,本課堂更邀請了Google內部專門教授專業技能的講師Vonica來到課堂,傳授Google Ads的操作模式以及相關的實際案例分享。這些使修習本課程的學生在習得理論知識外,也能夠過實際的操作獲得專業性的技能。透過產學合作,有助於學生銜接課程所學與未來職場所需。
Google Ads專案 :本課程最使我們收穫良多的是Google Ads廣告投放專案,這對於對行銷有興趣的我們來說是難能可貴的學習經驗! Google講師Vonica深入淺出地向我們介紹Google廣告的運作模式,經過講師的介紹我們才了解:原來每天按下Google Search搜尋鍵後,映入眼簾的廣告都有自己的評級分數,評級越高排在搜尋頁面的越上方,而評級計算方式是考量廣告品質、出價金額以及是否提供額外資訊;其中廣告品質被列入評級項目便是Google希望使用者接收到的廣告皆是經過廣告主用心設計且和使用者的搜尋字有高度關聯性的,旨在達到使用者、廣告主和Google三方利益的平衡點。
未來展望:本學期由Google帶領我們實行廣告專案,還有機會走訪Google在101的台灣總部,是個不同於以往、新奇且難得的課程體驗,也讓同學們更積極投入學習。藉由廣告專案的實行,我們彷彿化身為企業的行銷專員,思考如何為其打造最吸睛的廣告。感謝Google給予工管系和商研所學生寶貴的學習機會,期望在將來能有更深入及長遠的合作! |
|
||||
|
非常榮幸能奪得臺大新生盃壘球賽季軍!回想起過去每次清晨約練球時,都要和隊友相互「奪命連環扣」,從四點半鬧鐘就響個不停,還得忍受著日出前的寒意,身裹厚厚大衣頂著強風出門,到球場後還有可能因為手腳冰冷、行動遲緩而被球打到,甚至是揮個棒就拉傷……。除了一起度過了冬天的早晨,每周三下午的定期訓練大家也是十分辛苦。這一屆的大一新生,女生都是初次接觸棒壘球這個領域,許多人也對壘球規則懵懵懂懂,全仰賴學長教練們不厭其煩的諄諄教誨,在每周三都讓我們試跑上場情形並予以指點,我們才得以越漸成熟,也讓我們在會計實習課後可以藉由運動讓腦子放鬆,十分快樂! 我在團隊裡擔當一壘手──第一次接到這份重任時,實在是倍感壓力啊!作為壘球菜鳥,起先我根本不知道怎麼樣才算是正確的守備姿勢,老是卡到跑者跑壘軌道,在某一場比賽中犯下這種低級錯誤,讓敵方有機會向裁判檢舉、要求補償。我也曾經什麼球都接不到,造成隊友很大的精神負擔,但是技藝不精的我卻只能沉痛地接受現況,在投手放棄傳球給我而轉向傳給三壘時悄悄扼腕。但是,學長們始終不嫌棄我、不斷給我鼓勵,隊友們也都依然堅定地相信我。猶記得某次比賽我失誤非常多,正感到沮喪,隊長維中就說了這麼一句話:「你們不要以為一壘手應該要有多厲害,失誤一定是常態,如果接住了,就是奇蹟!」這讓我破涕為笑,也下定決心要為大家好好創造奇蹟。 每一次的練習,我都期許自己能接到更多、更穩,也把以前的慣性動作徹底翻新,不再用本能接球,而是學著用重心控球。後來的我開始能接到游擊手和外野手的球了,雖然還是跟彈地球無緣,我感到非常非常開心! 在壘球這項運動中,我最喜歡的是我們的團隊合作。從陌生到熟悉,成為彼此最佳後盾,很令人感動!最後一場與心理系的比賽,投手傳了犀利的一球,我不慎沒有接到。正怨嘆著自己的無能而轉身追球時,我赫然發現右外野手已經跑到我身後補位了,這是以前從來沒發生過的事──以前的我失了球就會忘記要回身追球,以前的她也不清楚補位跑法,在場上對視的那一刻,我知道我們兩個都已經從新手成長為了選手,是背負著隊伍對勝利的信念一起奮鬥的好隊友。 經歷過這些時光,我會一直記得壘球場的紅土、大家的笑聲和歌聲、藍色的一壘手手套、冬天的太陽,也會永遠記得這場新生盃壘球帶給我的一切:不只是成就,還有與各位的情誼! 備註:請參閱臺大新生盃壘球賽 ,共計22隊參賽,工管系過關斬將榮獲季軍、得來不易的賽程與榮譽。 1.20191007 對森林預賽 比數20:5 2.20191026 對資工八強賽 比數9:3 3.20191109 對土木四強賽 比數1:10 4.20191217 對心理季殿決賽 比數 7:6 還有一場20191020 對會計的友誼賽~
|
![]()
|
|
||||
|
商研所非常榮幸於11月22日邀請到UCLA博士候選人Yi-Chun Chen蒞臨台大商學研究所演講。陳博士候選人以「決策森林:非理性選擇建模的非參數方法 (Decision Forest: A Nonparametric Approach to Modeling Irrational Choice)」與我們分享他的研究與在國外生活及研讀博士的經驗,整場演講相當精彩,他以大量的例子幫助我們理解其研究的核心精神與方法,也在課後相當親切地回答我們許多問題,讓我們獲益良多。 研究內容的分享分為以下兩個部份: 一、產品排名(Rank):在以前的研究中,通常我們會架設一個效用函數,去假設消費者購買產品時的決策依據,像是蘋果可能帶給消費者的效用是2.8美元,鳳梨是3.9美元,在相同價格時我們會選擇鳳梨;但這一點都不貼近現實生活,在實際場域消費者購買時不會量化自己的效益,而是做產品的排序,像是A、B、C三種產品,A是我的第一名,所以陳先生的研究便去假設產品的排名,使其更能貼近真實世界,也簡化後面的運算量。 二、決策森林(Decision Forest):決定消費者會依照產品的排名做消費準則後,陳博士候選人便跟我們演示他如何建模消費者行為,他用消費者的排名進行決策樹繪製,利用消費者對於產品的排名確認消費者最後會選擇哪樣產品,記錄消費者的選擇路徑,並根據在不同型態的消費者中繪製大量的決策樹,利用向賣場蒐集的資料做機器學習,藉此找出重要的決策樹,從中推論出消費者的行為。 最後,陳博士候選人分享在美國的求學過程與生活,並鼓勵我們未來是多元的,應學習多種不同的理論並讓其互相結合,藉以開創更多不同的可能。這場演講雖然講的是隨機森林與機械學習等較艱深的主題,但陳博士候選人舉大量的例子使演講內容變得不再複雜與困難,整場演講精彩絕倫,利用生活化的例子使我們理解複雜的模型,讓我們獲益良多,受益匪淺! |
![]()
|
|
||||
|
非常榮幸能夠於11月1日聆聽楊曙榮老師的演講,老師以「How much demand can be induced? Partial sourcing to startups subject to capacity shortage.」這篇研究為演講主題,利用模型的推導、證明、驗證,來解決現實企業所面對的難題,結合理論與實務,著實讓我獲益良多。 研究內容的分享分為以下兩個部分: 一、TPK實例:TPK(宸鴻科技)是一家製造觸控元件的公司,在還沒有智慧型手機的時代只是一間小公司,每天都在為存活奮鬥;當智慧型手機開始流行,TPK訂單大幅增加,公司產能無法負擔如此大量的訂單,這時是否要將技術移轉給WINTEK(勝華科技),藉由合作讓產量能迅速增加以面對快速增加的需求呢?老師以這個題目開場讓我們思考,並利用這個例子帶進論文的主題與模型,探討在面對需求不確定時,廠商對於外包與採購應該如何分析,與做出最佳決策。 二、長鞭效應:長鞭效應為在供應鏈中,每一家廠商為了應付需求不確定與缺貨導致訂單減少的風險,所以越上游的廠商其存貨成本會越高,就像一隻鞭子甩動一樣,一開始雖然甩幅很小,但到越後面其波動幅度會越來越大;而現實中並不會像啤酒遊戲一樣,每家下游都只對應一家上游廠商,往往一家下游廠商會對應許多的上游廠商,而下游廠商在採購時,常常會在價格與可靠度中做抉擇,沒有人會想跟又貴又不可靠的供應商合作或採購。為了解決長鞭效應這個問題,廠商往往會利用ERP工具,但ERP並不是萬用鑰匙,老師的研究中發現當上游廠商彼此授權與合作,可以減少長鞭效應對其的影響。 楊曙榮老師這次的演講相當精彩,利用實務案例導入數學模型,再將數學模型應用到實務案例,在講解過程當中會帶入許多日常生活的例子,使整個演講淺顯易懂、精采絕倫,讓人無法自拔。 非常感謝楊曙榮教授的演講,老師在學期初就一直鼓勵我們要專心致志,追求卓越,也會關心我們博士班的生活,這次的演講也讓我們體會到老師研究的嚴謹與熱情,真的值得我們追求與仿效,獲益良多!
|
![]()
|
|
||||
|
老師一開場講解所謂的製造系統三個關鍵元素「產品、製程、設備」,這三項元素彼此互動、互相影響,並會影響決策系統,而我們可以藉此找出最佳品質產品的製造過程、予以控制,達到品質優化的效果。但由於公司的產線不只一條、製程不止一項、產品項目也不只一種,導致人工蒐集信號與訊息並及時反饋與調整,需耗費相當大的人力、時間與成本。為了縮減上述成本,我們可以使用機械學習,讓AI來做蒐集與資料的反饋,並將資訊快速反應給工程師,讓其不必再以直覺進行判斷,可以更快速地進行故障排除或設備的設定調整。
然而,要導入AI必須蒐集數據讓電腦進行學習。在蒐集可讓電腦學習的數據時,如果隨機抽一台機器蒐集數據,讓電腦進行分析學習,會產生兩種問題:其一,該機器不一定是最好的設備,單一設備機台裡可能也會有複數的製程,就算產品最終結果為優良的,也不能證明該設備裡的製程皆為標竿製程;為了解決此問題,將所有機台的數據皆蒐集並讓電腦學習,未來可以更全面地反應狀況,但用上述做法便會遇到第二種問題──數據量相當龐大。老師舉了當時他在蒐集TSMC資料的例子,光產品種類就有800多種,其製程複雜度相當高,就算每個設備只裝上蒐集三種資訊的感應裝置,其回傳的數據量也相當龐大,電腦難以應付如此龐大的數據,所以必須做數據減量,才能讓電腦處理並學習。
最後,老師勉勵我們,資料分析的技巧大可不必在學校學,可以上網找尋資源,甚至在以後的世代,小學生都可以利用模組的方式做出機器學習與AI等,但若想要更進一步,我們必須理解科技背後的邏輯與道理,這才是我們該前進的方向,也是今天我們坐在這裡的原因。 整場演講精彩無比,演講脈絡層次分明,邏輯清晰明確,老師利用例子循循善誘,加速我們理解艱深內容,讓我們獲益良多,對我們攻讀博士與主題發想有許多啟發。 |
|
||||
|
![]() 陳教授團隊研究了母公司及其子公司之間的資源聯繫如何影響母公司的績效,從資源承諾(resource commitment)和資源相似性(resource similarity)方面著手,並在調和變數方面探討母公司的組織鬆散(organizational slack)和母公司在子公司中的參與(parent involvement in the subsidiaries)如何影響資源聯繫與母公司績效之間的關係。陳教授點出國際化普遍趨勢,台灣廠商也在進行國際化,值得思考兩個大問題:第一、就資源投入和資源相似性而言,資源聯繫如何影響母公司的績效? 第二、在什麼條件下,資源投入和資源相似性會導致母公司表現優異? 陳教授解釋過去研究文獻有兩大脈絡,第一是關注於子公司與在地公司(local firms)之間的聯繫如何影響子公司的績效,通常由子公司的自主權、資源投入、人員配置策略、所有權策略,及其與本地公司的資源聯繫等切入。第二是探討母公司角色、規模、結構、治理體系、溝通協調機制以及子公司的自主權如何回饋與影響母公司績效。本研究針對第二個的脈絡,選定了資源承諾與資源相似性做量化分析,強調資源承諾與資源相似性與母公司績效有非線性關係,並以資源基礎理論(Resource-Based Theory;RBT)做推演假設。
陳教授團隊發現資源承諾與母公司績效呈倒U型關係,因為當母公司向外國子公司投入更多資源時,有更多機會在海外市場上獲得新資源、信息和國際運營經驗,從而增加知識和能力,來提高母公司的績效;然而如果公司過度將資源分配給外國子公司,將產生高度的不確定性,包括結構性不確定性和風險投資等,加上高度資源投入使子公司過度依賴母公司,阻礙其尋找外部資源的動力。緊接著,資源相似性與母公司績效之間呈U型關係,因為當母公司與國外子公司擁有大量相似資源時,它們可以通過流程改進,產生協同效應與規模經濟以提升績效。 本研究調節變數有母公司的組織鬆散與母公司在子公司中的參與。研究定義組織鬆散為當前運營中尚未充分部署或利用的資源,這些閒置資源將影響其對於幫助子公司克服環境不確定性與開發潛在市場的意願,產生負向的調節作用。相對地,母公司的參與意味著其對子公司的重要決策和運營方向有更多的管理和控制權,此對資源承諾與資源相似性皆具有正向的調節作用。
今年由「種子教師研究計畫」所補助之十一個研究團隊為全院老師分享各團隊之研究計畫成果。本次與會老師藉此提出更多反思,並針對聯發科與台積電等做實質性的討論,如有關於企業在景氣不好時應該加碼投資或減碼投資,以及對台灣科技業區域性、未來規劃與國際輸出等議題如何做闡述來延伸未來研究的方向。 <轉載自管院院訊第51期> |
|
||||
|
![]() 平臺經濟(Platform economy)是數位經濟時代快速崛起的商業模式之一,如線上購物平臺、訂餐外送平臺皆為十分成功的案例,而大規模開放式線上課程平臺也同屬平臺經濟的範疇之內。以全球性的課程平臺Coursera為例,獲得Coursera邀請的大學可在課程平臺上開課,Coursera的使用者則可以自由選擇修習平臺上所提供的課程,即平臺媒合了知識提供者與學習者雙方。一般而言,課程平臺的收費模式可分為證書模式與訂閱模式,證書模式中,無論消費者目前是否完課,隨時可以決定是否購買證書,而證書將於通過課程後送出;訂閱模式中,消費者可在限定時間內取得觀看某課程的權力,在時間內看完課程並通過考試後即可得取得證書。 研究透過賽局模型分析平臺、開課學校與消費者三者關係。平臺媒合學校與消費者雙方、學校可決定所開課程的收費方式與價格,而消費者則根據價格決定是否購買或訂閱課程。若學校採用純證書模式收費,當證書價值大於價格本身時,消費者便會選擇購買;若採用純訂閱模式,消費者會預估自己的修課時間決定是否訂閱,此時可將消費者分為效率高(修課速度快)與效率低(修課速度慢)兩種類型,每一種類型中又可分為理性與非理性:當消費者理性,便會清楚知道自己效率的高低,合理判斷是否購買。若消費者不理性,效率高的人會低估自己而偏向選擇不訂閱,導致學校利潤流失,效率低的人則高估自己,訂閱後須付出比預期更多的學費才能獲得證書,使學校得以獲利;若收費模式為證書與訂閱混合,學校可透過定價手段讓「認為自己效率高」選擇訂閱課程、並讓「認為自己效率低」的消費者選擇購買證書。
研究最後也討論消費者的努力及努力導致的外部效用對獲利帶來的影響。若平臺提供可創造外部效用的學習環境,如討論群組、學習小組等,當學校採用純訂閱模式,某些情況下可較純證書模式帶來較高的利潤;若消費者的努力無法在環境中創造外部效用,則純證書模式會是較好的選擇。 經過孔老師精彩的發表,與會老師們也提出許多延伸議題,如「長期之下消費者增加對自己的認知」、「理性與外部性的綜效」等,從不同的觀點切入,提供許多極具價值的參考意見,並創造更多研究方向。相信透過老師們的熱烈討論與交流,能在未來激盪出更多創新的火花,提升管理學院的研究能量。<轉載自管院院訊第50期> |
|
||||
|
11月15日於本院舉辦「1979商學系畢業四十年校友回娘家重聚茶會」,當天共計6位校友出席,在胡星陽院長簡介管理學院現況後,齊聚一堂回味管院過往的點點滴滴,同時也見證管院近年來的成長茁壯和未來展望。本次活動,特別感謝會計組林嬋娟學姐熱心協助召集,才能讓重聚活動在風和日麗的午後溫馨喜悅展開,活動結束時校友們抱著依依不捨的心情相互道別,並期盼同窗情誼能時常相聚,為這次四十周年重聚劃下完美句點。<轉載自管院院訊第51期> |
![]() |
|
||||
|
記得大一參加工管系新生說明會的時候,桌上放著一本薄薄的小冊子,內頁排滿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大學名字,最上頭的標題寫著「交換計畫」四個加粗的白體字。大一那個尚未脫離高中稚氣的年歲,頂多對於幾個特別長的名字感到新奇外,再無任何其他感想。隨著進入大學的時間增長,陸陸續續聽聞一些學長姊分享出國讀書的經驗談,「交換」這個模模糊糊的記憶才從早已被玩樂深埋的腦海中撈出,開始意識到出國交換,也能在人生藍圖增添色彩。一眨眼大學生涯步入了後半段,身旁的同學開始準備各種外語檢定、構思如何讓自己的履歷增添一些獨特的見聞。「交換」對於我們來說,似乎勢在必行了。 交換計畫透過兩端學校的學術交流互惠平台,提供台大學子以本校學費標準出國學習達一學期或兩學期,透過交換開拓視野,培養世界觀;這一切對於學生而言,是十分難得的好機會。然而,因為交換計畫的申請流程相當繁複,更不像高中考大學,有補習班的沙盤推演,只能憑藉著網路上搜尋到的資料或文章分享獲得淺薄的認識。有鑒於同學們沒有統一的管道取得撰寫交換計畫相關資料的平台,系學會特地為工管系學生舉辦了出國交換心得的講座,邀請工管系學長姐傳授給其在申請出國交換勝出的秘訣,希望工管系同學們能因此更了解如何申請交換與前行準備的種種資訊。 此次出國交換分享會,邀請到在荷蘭馬斯垂克大學交換的胡乃中學長、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交換的林冠儒學長以及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天主教大學交換的朱逸凡學長,非常感謝三位學長特別撥冗分享交換生心得。 對於申請交換的履歷撰寫方面,胡乃中學長提供了許多實用的訣竅。同時,乃中學長也不忘勉勵學弟妹勇於踏出自己的舒適圈,與外國人多做交流,更重要的是,要做一些對於社會有貢獻的事情。 緊接著,學術部特別安排座談會形式的QA時間,由學術部員提問事先收集好的問題,三位學長依序分享各自在不同國家的經驗談。其中,逸凡學長提到經由目睹巴西貧民窟的現況及突如其來的疾病,使他更能體會到家庭與親情的重要性,更珍惜在台灣所擁有的一切。冠儒學長則提到對於台灣美食的懷念以及妥善規劃旅費的重要性。座談會整體氣氛輕鬆融洽,讓我們得知了許多前所未聞的海外寶貴經驗。 系學會除了提供同學們發揮才能的舞台,希望傳承各項活動的經驗也是我們重要的任務。這次辦理<出國交換分享講座>,非常感謝學術部員星光、嬿蓉以及印敔的現場主持以及學術部長芊如、奕心、煥勳以及品揚的指導協助。在此,誠心地祝褔所有想出國交換的同學們,申請順利、如願圓夢! |
![]()
|
|
||||
|
一個看似簡單的活動,其實並不如想像中簡單,從發想、規劃到執行這一系列流程中,我們投入的不僅僅是金錢,更多的是勞力還有心力。更重要的,一個活動究竟能不能吸引人參加?這個問題或許比前述種種來得更加迫切,畢竟一個精心規劃的活動,若吸引不到人參加,那到頭來也是一場空。所以,當我們在設計一項活動時,我們考量的層面除了場地費用、關卡環節、人力調配以及活動動線外,我們更須將系上同學的意見列入參考。換句話說,活動的理念以及策略要貼合目標客群的需求。 我們將活動定位成工管系大一至大四的情感聯繫,塑造出陽光以及青春的形象。同時,我們希望讓大一新生在經歷迎新宿營之後,還能夠再擁有一個與系上同學交流的大型活動。大一生活是一個雀躍且不安的歲月,剛脫離青澀的高中生活,進入多采多姿的大學世界。渴望著遇見新的人們、渴望找到自己歸屬的團體,人們慌慌亂亂地在人群中搜索自己熟識的面孔,期待著被發現,卻也害怕被遺忘。系學會願意為大一新生提供一個社交的平台,讓大家不必再慌張沒有交朋友的機會,同時也希望藉此機會讓大一至大四的情感能夠更緊密。
活動當天天氣晴朗,報名人數超越一百二十人。首次舉辦活動便達成如此佳績,實在令人驚艷。當天除了有豐盛的食物外,活動中間還穿插著不同的主持橋段,讓整體活動的氣氛歡樂。我覺得這是一幅很幸福的場景,陽光從樹葉縫隙中灑落草坪,穿著制服的青春男女圍坐在野餐墊,有說有笑,伴隨著鳥聲還有風聲,實在是非常愜意。我習慣坐在人群的角落,觀察著人們的一舉一動,我想用「偷閒」比喻系野餐活動。 感謝活動部長敬旻、子懿、昕頤以及雨彤,願意在忙碌的大三生活中撥出時間籌辦系野餐活動。感謝副會長硯涵,願意空出時段協助活動部運作。感謝所有曾經幫助以及參與的人,系野餐只是系學會的序章,光輝歲月隨之展開。 |
專題 重要活動照片 |
|
20191230宜蘭高中參訪學系宣導(余峻瑜老師)
|
20191230宜蘭高中參訪學系宣導(余峻瑜老師)
|
20191220楊曙榮老師邀請清大廖崇碩教授演講
|
20191218 行銷組PHD BBL: Prof. Stock演講
|
20191205
臺大運動會管院慶功宴
|
20191205 臺大運動會管院慶功宴
|
20191205 臺大運動會管院慶功宴
|
20191129楊曙榮老師邀請政大李曉慧教授演講
|
20191122建國中學學系宣導(朱文儀老師)
|
20191122建國中學學系宣導(朱文儀老師)
|
20191115台中女中學系宣導(郭佳瑋系主任)
|
20191115台中女中學系宣導(郭佳瑋系主任)
|
20191113師大附中學系宣導(郭佳瑋系主任)
|
20191113師大附中學系宣導(郭佳瑋系主任)
|
專題 活動預告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