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行人:郭瑞祥 編輯:陳正邦.楊純蓉.薛筑勻.王惠芳

Volume:22  date: 2008/06/10



 



孫運璿先生紀念管理講座
              龍應台教授「從捕蛇者到CSR:如果我學商」

 

    孫運璿先生管理紀念講座從民國87年開辦至今,已歷經10年的光陰,在第60場的講座,也是本學期期末,畢業前夕的最後一個場次演講,本系所非常榮幸能邀請到作家龍應台教授,前來管理學院進行演說;一向很少演講的龍教授說到,「同一個主題,她只演講一次,在演講前做了很多的功課,研讀了多方的資料」,藉由此次難得的機會,希望無論是即將畢業,或正就讀於管理學院的同學,都能透過這場演講,思辨學商的意義。

 

    龍教授的魅力果真不凡,集思會議中心400人的座位,在開講前,已座無虛席,講台前階梯上亦坐滿欲一睹龍教授風采的聽眾,除了在學的學生,亦有不少社會人士慕名而來,也非常感謝李嗣涔校長蒞臨現場,為我們致詞,還有馮燕學務長親臨現場,並全程參與演講。

 

以下為龍應台教授講演之重要摘錄:

 

我們所處的21世紀,還有沒有捕蛇者?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觸草木盡死;以齧人,無禦之者。然得而腊之以為餌,可以已大風、攣踠、鏤癘,去死肌,殺三蟲。其始太醫以王命聚之,歲賦其二;募有能捕之者,當其租入。永之人爭奔走焉。」

 

龍教授一開始先導讀柳宗元的「捕蛇者說」,9世紀的永州,因政府之貪腐,苛政之毒,歲賦之重,逼迫人民甘冒生命危險,捕捉毒蛇以充當其沉重的歲賦。

 

我們所處的21世紀,還存在著這般情景嗎?

接下來龍教授播放三段影片,

第一段:一群無法決定自己未來的非洲孩童,被武裝組織拉攏、誘拐

                成為童兵。

第二段:非洲有一個孩童偷了幾隻雞,遭受脫光衣服、怒罵及毆打,

                差點被打死。

第三段:於斯里蘭卡,住在鐵軌邊窮人家的媽媽為了生計而來到了

                有錢 人家裡當褓姆,獨留自己的孩子在家中,孩子醒來了

                ,找不到媽媽,獨自一人走到街上,肚子餓了就偷小販的

                東西,被小販追著跑;有錢人家的小孩,因為不想吃褓 姆

                餵的東西,也衝出家門跑到街上,兩家的小孩巧遇於 同一

                條街上,一起被追著跑,但逃跑的原因竟是如此的不同。

 

我們所處的21世紀,仍不斷上演捕蛇者窘困的情境!

 

我們了解自己所處的世界嗎?

 

龍教授丟出一連串的問題來測試大家了不了解自己所處的世界:

1)  全球有幾億人口→60

2)  全球有幾億人口每日生活開支低於2美元→27

3)  收入最低的40%人口的財富只佔全世界總財富的幾%5%

4)  每天有近幾萬的兒童因貧窮而死亡→3

5)   2005年,全球有幾萬個失學兒童→7200

6)  全球軍事支出預算撥出幾%,即可讓全部的失學兒童受教育→1%

7)  有幾億人口沒有安全的飲用水可以喝→11

8)  有幾億人口沒有衛生設備→26

9)  全球有幾億人口,每天用水量只有20公升→18

10)英國人每人每天平均用水量幾公升→約200公升

美國人約600公升;臺灣人約291公升(臺北人約388公升)

11)全球幾%人口用掉85%的水→12%

12)每年有幾萬個孩童因腹瀉而死亡→1800

13)全球有22億個兒童,有幾萬個兒童活不到5歲→1060萬;有幾萬個

     愛滋孤兒→4500

14)全球有幾億人口無電力多供應→16

15)最富有的7個人資產相加,比最窮的41個國家GDP還高 。

16)1960年,收入前20%人口的財富是最窮20%30倍,1997年則增加

     為74倍。

 

 「不是教育,就是災難」,龍教授舉歷史學家H.G. Wells的名言,期許政府投入資源到教育上,為社會培養素質高的公民,教育的目的是什麼?除了知識、技術上的教導外,能表達自己的意見,亦要對這個社會有關懷。但首先要先深刻的思考自己所處的時代,若連自己所處的世界都還不了解,那就沒有資格說自己未來想要成為怎樣的人。21世紀是個怎樣的時代,澳州宣佈糧食減產,結果影響海地農民暴動,這是一個全球化時代,你的一個舉動,都有可能會像蝴蝶效應般,影響到離你千里之外的人。

 

全球權力結構的改變

 

龍教授舉了美國智庫IPS2000年的報告顯示,世界權力結構的改變,跨國企業霸權堀起的現象:

 

1)企業富可敵國,前百大經濟體,有51個是企業,49個是國家。

   此時龍教授半開玩笑地說到,以前她認為法律系畢業的學生對臺灣

   政壇影響之大,於是她到法學院去做演講,但曾幾何時,大企業的

   影響力已超越國家政府,讓她深覺對商學院同學演講之必要。

 

2)企業的快速成長,前200強的企業比182個國家還富強。

 

3) 財富集中於少數,85%GDP集中於20%人的手裡。

 

4)企業透過政治獻金,可以左右國家的政策。

 

5)200強的企業,佔全球經濟的27%,卻只提供5%全球勞動缺。

 

 21世紀的現在,正邁向一個貧富懸殊的地球村,WTOIMP等制定規則都是圖利於大企業,但我們必須考量環境永續、公平交易和人權平等問題;上一代的知識份子,是面對政府的不民主,挑戰政府威權為己志;但現在的年輕人是要面對全球化的不公平,必須改寫全球化遊戲規則,這並沒有比較輕鬆。

 

思考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背後深層的問題

 

CSR為現代企業的潮流,很多企業的網頁上都會寫出他們做了哪些CSR,如Body shopCSR是不賣經動物實驗測試的保養品、化妝品,Mark & Spencer在斯里蘭卡投資的製衣廠為綠建築,星巴克透過公平交益購買農民的咖啡豆,甚至幫助農民的小孩建校受教育,並提供農民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等。相較於亞洲對CSR的認知是較淺層的,比方說川震,大家關注的是誰的捐款比較多;歐盟對於CSR的定義是,超過法律要求的基本條件,在人才、環境等更大的投資,這投資是要深化到策略並對於環境和資源有所評估。

 

  一般觀念認為企業賺了錢就是要回饋社會,深層一點的觀念認為你的經營和投資要有社會責任並考慮地球的永續發展,但龍教授在讀過很多關於企業社會責任的資料後,認為197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M. Friedman對於CSR的論點最能說服她,M. Friedman強烈反對企業承擔任何責任,但是他也說:企業有一個,並且只有一個社會責任,那就是「按照遊戲規則」,使用它的資源,從事增加利潤的活動,在一種公開自由的環境中競爭,沒有陰謀和欺騙。

 

 於是話鋒一轉,龍教授認為企業的主要目的及專長就是替股東make profit,社會責任不是他的專業,社會不應該指著企業說你該捐錢,The business of business is business,企業非個人,企業還有眾多的股東,股東對於CSR亦可能有不同的意見,企業的CEO沒有權力替這些股東決定該如何做CSR,社會責任是政府的責任,若將社會責任這個大帽子硬扣在企業身上的話,企業是否有宏觀的角度去做環境的永續發展,企業的決策是否會考量社會公益利益的極大化,這是需要進一步思考的。比方說,因為石油資源的逐漸短缺,興起很多企業研發使用玉米提煉生質能源,看似是個對環境有利的決定,但結果卻可能造成糧食的短缺,引發更大的災難;像勞工權益、人權問題等, 也都不應該讓企業透過道德來處理,而應由政府透過制度性的法規來保護這些弱勢團體。

 

 若讓企業行使社會責任,無形中增加了企業的籌碼,是否會反過來要求回報?企業成為社會正義的行使者,符合社會要求而盡到社會責任,但社會責任是政治領域的一部分,企業沒有透過政治的過程,卻跨足政治領域而獲得權力,後果可能會危及到政府的權力,造成政策的偏移。

 

 因此龍教授認為,談到企業對於CSR,不能一味給予正向的肯定,對於背後所隱藏的更深層的問題,更應進一步的探討與省思。

 

The Individual matters!提倡有全球意識的新品格論

 

 龍教授表示,研究至此,她推翻了原本的理論,不要把希望放在政府,也不要放在企業身上,一切重返原點,一個社會是否能進步,是要把希望放在社會上的每一個人身上,放在CEO本人、股東本人、員工本人身上。

 

  她引述Martin Luther King的話,教育的目的在於教會人深刻思考以及善於思辨,但如果只是善於思辨而毫無品格的話,將會培養出對社會有害的人。

 

  於是龍教授提出「新品格論」,現在是全球化的世界,你必須思索每一個事件發生後,背後所帶來的連鎖反應,若你每天喝兩杯咖啡,一年就喝掉34加侖的咖啡粉,假設咖啡原料來自哥倫比亞,34加侖的咖啡粉需要用掉12棵的咖啡樹、11磅的化肥,並將造成43磅的殘枝流入哥倫比亞的河川中,進而污染哥國的河川;若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小至要不要喝咖啡,關不關燈等都有這樣的關懷的話,你就是21世紀有新品格的公民。         

 

  龍教授引述在歐美有大學生組織的誓詞:「我承諾,將致力於建設一個美好的世界,其科技的應用必須以社會責任為念,我拒絕將我的所學用在對人類或其環境有害的任何方面,我的事業追求務必以道德為優先考量,此後個人生涯將壓力備至,然而,每一個個人承擔起他的責任是邁向世界和平的第一步!」

 

要先有永續思維的個人,這個社會,這個世界,才會有永續發展的未來。

 

強化思辨(Critical Thinking)的能力

 

 在最後的Q&A有同學問到,有些公司做CSR,其實只花不到營收的1~2%,但其實只是利用行銷手法,去塑造企業公益的形象,對此龍教授表示,企業把錢花在公益上的動機不用去過問,最重要的是個人的思辨能力(critical thinking)的培養,若有思辨能力,企業或媒體較難用CSR或報導去欺騙群眾,這也是她對這一代年輕人深切的期望。

 

  另外一個學生問到,若自己擁有的很少,如何能幫助這個社會?龍教授說,比起1個企業家捐1000萬,她寧願是1萬個普通人,每人捐1000元;每一個人只要有心,永遠可以找到比自己更貧困的人需要自己的幫助,即使是一盞小小的獨光,也能照亮整個暗室,她也期許在21世紀全球化的時代,每個人要關懷的對象不應只是島內的人,更應具備對這個世界的了解及關懷。

 

        龍應台教授曾在某篇文章說過,她非常的訝異學商的人對於「全球化」的看法,從書店的商業雜誌、書籍區可以深刻的感受到全球化旋風的來襲,但所提到的無異是如何增加自己的「競爭力」,與世界各地的優秀人才相互競爭,但卻沒提到,該去關懷全球化底下弱勢的團體。這與本次的演講論點不謀而合,這是讀商學院的同學,值得去省思的地方。

 

         

 

 


 


專訪陳鴻基老師
              Confidence and Love bring Hope!

   

 系()上新進的陳鴻基老師,曾任清華大學科技管理學院院長,多年來在學術界的耕耘已卓然有成,不僅在國內外一流期刊發表過許多篇論文,也是國內在資訊管理方面首屈一指的專家,更是系()上第一位得到「國科會傑出研究獎」的老師。陳老師曾在美國聖母大學任教多年,回國後分別在中正大學和清華大學都執教多年,老師在教學及指導學生上都是有口皆碑的。平時以慢跑及游泳來健身的陳老師,畢業自傳統名校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舉止言談間,沉穩的氣度與學者的睿智都自然地流露。

 

個人求學階段

 

   陳老師從小的教育都在台灣,老師本身是高雄人,爸爸是警察,所以從小的家庭教育大多由媽媽一手包辦,比較嚴格。陳老師小時候調皮,儼然與現在大家見到的模樣不一樣。在陳老師小學畢業時,他是第一屆可以直升國中的學生之一,按照學區分發,但到了國中畢業之際,仍然得參加高中職的聯考,當時由於並不知自己高中獲選的機率有多少,也同時參加了軍事院校和警察職校的報考,沒想到,輕而易舉,高中了雄中。到升大學那關,老師也以同樣的心情參加全國考試,考上清華大學和國防醫學院,老師直言,當時真的是差點就去擔任軍醫了。然而,身為公務人員的父親並不贊成,因此陳老師毅然決然離開家裡,到新竹清大就學。

  陳老師對新竹的印象是,清大的名聲很好,學校型態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由於自己住在宿舍中,跟同學4年來建立的革命感情不容小覷。「我的人生有很多的第一」,這是陳老師對自己的見解,當初就讀工業工程,是清大的第一屆,上無學長姐可以指引,系所教師也屈指可數,對於未來,如同班上其他同學,只能用徬徨二字可以形容。在陳老師大二升大三那年,從美國回來一位博士,與陳老師班上互動頻繁,可以說帶給陳老師比較好的學習互動。

 懵懵懂懂中,大學4年一下子就過了。一畢業,陳老師選擇先當兵,考上了預官,進入工兵部,從事防禦工事訓練,過程嚴苛,經過了半年的訓練,旋即被派往岡山燕巢擔任督訓官,以參謀的角色訓練官兵進行新的演練及爆破技術。這可以說是以老師如此年輕資歷勝任還是頭一遭;在之前,只有軍官才有資格擔任。陳老師退伍後就直接在南部找工作,很厲害的,老師一舉考上中鋼,擔任中鋼公司研究發展處管理師,被分發至研究發展處,結合工業工程所學,運用其工程、管理、成本、人事的專長做專案管理。陳老師2年多的工作中,完成終身大事,後來發現自己學歷還需再上一層樓,便與太太於1983年攜手共赴美國,本來只想拿個碩士學位,中鋼也答應幫陳老師留個位子,回來再繼續為中鋼服務。沒料想,生命中的驚奇就這麼樣跑出來,在美國就讀期間,第一年即參與計畫,與老師的互動良好,畢業之際得學長姐邀約一同報考博士班,一下子就考上了!

 進入博士班的第一年,陳老師把所有的課都修完了,到了提報proposal階段,本來想回台灣找工作,卻又沒想到,一位學長在美國找工作之餘,陸續獲選知名電腦公司和教職,因此舉薦陳老師教職工作;在美國,要獲聘教職是非常不容易的,需經過層層關卡,再次沒料到的,系主任親自打電話邀請陳老師擔任聖母大學管理系助理教授,這一待,就是7年。

 

從事教學階段

 

  陳老師從1987年起於美國聖母大學管理系任教,聖母大學的商學院如今是全美前18名,其中,有6成是大學生,全校約1萬名,是間保有良好傳統的學校,以代代傳承制招收學生,沒有導師制度,學生找神父或修女進行心理諮商,不同學科的老師則專精於自己所長,把學生教好。

  然而,在美國久了,陳老師的老家總希望陳老師回台灣,當時,中正大學剛建立,校長非常用心到海外找尋優秀華人商學院教師回國教學,想當然爾,陳老師是其中一位,也因此,陳老師正式成為中正大學資訊管理系副教授,之後又升上教授兼系主任,期間待了6年。2001年的下半年,清華大學展現誠意,不斷邀請陳老師到清大的科管院任教,起先老師僅以兼任身分,後來不禁清大三顧茅廬,才又轉到清大正式從事全職教學。在當時,由於小孩的教育,曾又一度想回美國以便就近照顧,卻又其它因素考量,才又繼續在台灣待下了。2007年的2月,很榮幸的,我們把陳老師聘來,陳老師考慮再三,好在陳老師的小孩在美國都畢業了,太太也加入台北的讀聖經班,因此才又來台大繼續獻身投入教育。

        對於台大學生與清大學生的看法,陳老師認為,台大學生比較多元化、聰明、會把事情做好,但是清大人的努力卻不容忽視。那麼,對陳老師來說,有什麼座右銘時時敦促老師自身精益求精呢?那就是「凡事不要太斤斤計較,要以開放的心胸看淡一切事情。」。陳老師也在此鼓勵學生:「台大的學生都很優秀,但若加上對事物的審美(appreciation)和用心(commitment)會更好。」。願所有工管系和商學所的同學念茲在茲,嘗試將人生多點綴些活潑的元素,輕鬆一點對待人事物,相信從不同的角度,會發現,人生更美好!

   


 


留學生了沒
            
 No regrets for your own decision!                                      工管二  陳郁融

  

        這是一場專門爲工管系量身打造的講座,從一開始的問卷調查、歷經公關部無數次的討論,就是希望能辦一場最符合大家需求、實用又不落俗套的講座,因此我們決定了「留學」這個大家都非常關心的議題,採用過去沒用過的座談會形式,並邀請了三位不同時期、不同背景的工管系畢業學姊,希望能藉由這樣的安排讓同學更充分、更切身的得到全方位的資訊。

 

        這三位來賓分別是高儷玲學姊、蔡家華學姊和蔡伊婷學姊。三位特殊的求學經驗和傲人的工作經歷不時使得台下驚呼聲不斷,學姊的幽默風趣更讓整場歡笑聲連連,在主持人的引導下,同學們也紛紛提出自己的問題給不同的學姊,並得到最適切的解答。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高儷伶學姊轉述郭主任說的話:『你怎樣都好啊!因為你是高儷伶。』這句話從她從畢業到現在一直留在心中,也再次的震撼了我們,留不留學已經不是重點,認真去做每一件事並表現出最好的自己才是成功的關鍵。我們都有聰明的頭腦和台大的加持,想清楚要做什麼,想從留學得到什麼,不要爲了留學而留學。而蔡伊婷學姊提到留學的衝擊點「人與人之間的刺激」,也讓我們感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必須更加努力;蔡家華學姊和我們分享了大學國標舞和現在做國外業務的經驗,凡事要做就做到最好的表現更是讓人欽佩。在最後則送給我們一句金玉良言:「做事前想清楚,做了就不要後悔。」

 

        這場講座不只在活動中讓我學習,舉辦的過程和前置作業更是讓我獲益良多,隨著時間逐漸的逼近開場時間,看著餐盒一個一個減少,心中總算放下一顆大石頭,而活動進行到最後圓滿落幕時,那種興奮和成就感更是難以言喻的!這其中最要感謝的就是系上老師,從一開始的籌劃和執行、邀請來賓、安排人員場地物料…等,到最後進行宣傳,老師不只出錢出力還全程協助指導我們,讓沒經驗的我們一步步克服困難,讓一場有模有樣的講座從無到有再到完美。我想這樣的經驗是很難在課堂上得到的,卻會對往後不管是學業上或是處事上都有很大的幫助。謝謝公關部給我這個機會也謝謝所有共襄盛舉的同學,希望大家都有從中得到東西,我想這就是身為主辦單位最高興的事了!

 


 

 


博士班專題演講
              香港科技大學 李忠義教授:A Experience Sharing


 

       在六月三日中午12:50~14:00,本所很榮幸地邀請到李忠義教授來到所上舉辦一場針對博士班的演講。李忠義教授專長在物流規劃及排程領域,為香港科技大學的工業工程所及物流管理所之所長及講座教授,也是美國工業工程學會及香港工程科學的會員,目前更先後擔任過十一本國際期刊的編輯委員,其發表的文章超過了一百篇以上的論文。而這一次可以邀請到李教授的演說談論「如何在好的期刊上發表論文」及「如何尋找好的研究題目」,真可謂是學生們的福氣,可以直接聽到世界一級期刊的編輯最直接的意見,相信對參加的博士班學生在將來投稿有相當多的助益。

 

       在演說的一開始,李教授強調,做研究一定要有幾個重要的態度,就是要有隨時保持真誠的態度,及對每一件事情都要深思熟慮的嚴謹態度,最後還要有凡事要全力以付的努力態度,李教授也期勉與會的同學們,都可以保持這樣的態度,且時時督促自己不要放鬆。這樣才可以在學術的路途上走得比較順遂。而對於「如何在好的期刊上發表論文」及「如何尋找好的研究題目」,李教授更是以自身的經驗,把多年來的心得分享給大家。

 

(一) 如何在好的期刊上發表文章?

1、  期刊選擇

        要先做足功課,在發表論文到任何一本期刊之前,一定要先瞭解到那本期刊的品質、方向(理論導向或是應用導向)及編輯本身的研究領域,如果自己的論文研究的方向符合期刊的性質,才有投稿的必要,若是期刊的方向或「興趣」與自己的研究不是相同的,那就沒有必要浪費精神投稿。而同一本期刊在不同的領域上,也會有不同的排名,弄清楚自己的領域及需求,才可以讓論文刊登在合適的地方。

 

2、 論文的內容

       國際期刊的編輯想在一篇文論中看到什麼呢?李教授歸結出:內容+結構+英文(中文)+嚴謹的研究結果+良好的寫作論敘。就是國際期刊編輯所想要刊登的好論文。而論文的架構是一個已規範好的結構,所以必須遵循著既有的架構完成1.論文題目、2.摘要、3.關鍵字、4.主要的論文內容、5.論文結論、6.參考文獻、7.附錄、8.附信、9.有潛力的參考資料等幾個部份。論文題目要精確、簡短,而且要有一些學術的專有名詞做為暗示;摘要的部份要包含問題陳述及結果貢獻;而關鍵字是要讓他人便於檢索,所以一定要使用合適的字辭;而在一篇投稿論文中,最重要的部份,就是關於整篇論文的介前言(introduction)部份,要陳敘出論文中有別於其他論文的新的論點,而且要在其中清楚說明本篇論文的貢獻。

 

3、 如何修改論文及回應編輯委員的意見

       李教授特別提到,幾乎所有的投稿論文都會有一些地方需要修改,所以李教授強調一定要保持著正面的態度來面對論文的修改。要抱持著感謝的態度看待評論者給予的意見,千萬不要想和評論者爭論,而在論文本文以外的文件上把所有的評論列出來,再一一回覆修改,會使得修改論文比較事半功倍。

 

()如何尋找好的研究題目?

       李教授認為好的研究題目有幾個方法可以尋找,第一個是去做做業界的案子,這樣不但可以瞭解業界的問題,常常也會從中發現有趣的議題。第二個是要把握從全球化的觀點去想,從在地化的層面去著手。而教授更以他本身多年來尋找研究題目的經驗,分享給同學們,而同學們也從中體會到尋找好的研究題目,也是一門需要花時間經營的功課。

      

       最後,感謝李教授如此無私的分享,相信博士班同學都在這次演說中得到許多實用且珍貴的經驗。

 


 

 

 

本學期豐富多元的seminar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看的比別人更遠

 

 

 台大商研所為邁向一流大學,在本學期安排了許多豐富又精采的專題演講,在三位召集人組織策略組的陳忠仁老師、作業與科技管理的陳鴻基老師,行銷組的黃俊堯老師的精心規畫下,安排了許多的演講時程。

以下是本學期所有的演講列表:

  

行銷組(MKT)

科技管理/作業與運籌管理組(MOT/OM)

組織策略組(OB/STRA)

講者:沈永正

Title:元智大學企管系教授

講題:Case-based reminding in brand extension evaluation

講者:簡立峰

TitleGoogle台灣工程研究所所長

講題:Google’s Way of Innovation

講者:Jason D. Shaw

TitleUniversity of Minnesota

Carlson School of Management

講題:Exchange relationships, HRM systems and quit rates of good and poor performers

講者:林俊昇

Title:台大國企助理教授

講題:Assessing the Market Valuation of E-service initiatives

講者:許鉅秉

Title:交通大學交通運輸研究所教授

講題:The Trend and Novel Research Subjects in Logistics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講者:李俊昇

TitleUniversity of Edinbergh

講題:The Impact of Localization and R&D   Intensity on the Firm Performance of MNEs Subsidiaries Investing in Emerging Market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aiwanese Investment in China

講者:胡哲生

Title:雲科大企管系教授

講題:走出主流觀點,發掘行銷理論新活力

講者:Jatinder N.D. Gupta

Title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 in Huntsville

講題:Technology Management Imperative in India: Challenges and Future Needs

講者:洪世章

Title:清華科管所教授

講題:What is Qualitative Research?

Does it matter?

講者:吳奕慧&陳華寧

Title:台大商研博士生

講題:Individual Marketing,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and Tacit collusion with Unobservable Demands Digital Divid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ass Mode

講者:唐迎華

Title:科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講題:誰拿走SoC的乳酪

講者:莊佑達

TitleCanada York University, Associate Professor

講題:Selling your ideas: How to write academic papers

 

講者:江俊毅/中山大學管理學院客座教授

 劉俞志/元智大學資管系助理教授

講題:New Service Development: A Review of Literature and PM Research Opportunity

講者:蕭瑞麟

Title:政治大學科管所教授

講題:Sensitive Cabbies: Ongoing sense- making within technology restructuring

 

講者:李忠義

Title香港科技大學講座教授

講題:Research and Publication: An Experience Sharing

 

        如果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們將可以更輕鬆也更清楚地看到遠方。在學術的殿堂上,這就是不變的真理。也因為有各方的大師,一肩挑起了各方學術的重擔,才使得有許許多多的優秀學者,可以站在這些大師的肩膀上,眺望更遠的目標,更因為有這些大師悉心的傳承,才可以使莘莘學子們接下棒子成為下一代的大師,肩負起學術的重任。而本所身為國內首屈一指的學術搖籃,最大的任務便是要使學子們,可以接受到最頂尖的學術薰陶,也因此才會為了博士班的學生們安排了許許多多精彩萬分的大師講演,讓學生們有機會從中一窺頂尖學界的世界,也希望同學們都可以珍惜這樣子的機會,從中吸取更多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