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金融風暴下年輕人何去何從 |
|
本次孫運璿講座非常榮幸地邀請到亞都麗緻旅館系統嚴長壽總裁,藉由本次難得的機會來台大分享他個人對於當下年輕人,應如何在現在金融風暴的經濟情況下,構思自己的未來,並給予我們台大學子不同於當代主流思考方式的獨到見解。另外,本次演講亦非常感謝台大商研所戚樹誠所長為我們引言,及多位師長及媒體的蒞臨,嚴長壽總裁的知名度和個人魅力吸引了大群的薪薪學子及社會人士慕名而來聆聽,在開場前十分鐘已經座無虛席,開場後人潮仍不斷湧入,講台前、階梯上亦坐滿欲一睹嚴長壽總裁風采的聽眾。 親身體驗,實際參與 金融風暴的來襲,政府紛紛遞出應對政策,希望能帶領大家躲過這一場金融風暴,如300億的就業計劃,其中有一項是協助學生重回學校跟著老師做研究,嚴總裁一開場即表明不同意讓大學生再留在學校,他認為台灣的學生已經被綁在學校裡太久,被這個社會保護的太好,應該要走出去看看這個社會,體驗實務經驗,英國的學生會給自己gap year,不管是做志工、working holiday等等,給自己一年的時間與外界接觸,也從中去思考人生的方向,再次回到學校後,更明瞭自己所想要的,不浪費時間地朝著自己的目標邁進;國外也有很多背包客,帶很少的行李,用很小的預算,到外地旅行,看看這世界,瞭解世界的變化;此外,領導的特質能力有80%是在學校學不到的,領導人要有的vision、passion、溝通的能力、堅定的判斷力等特質,都是需要親身體驗,實際參與,所以他鼓勵年輕人多多參與實務,與社會、與世界接軌,從中培養自己的能力,亦思考自己人生的目標。 台灣的3個20年 現今的年輕人所面臨的就業市場是什麼狀況?嚴總裁將台灣光復後的發展約略分為3個20年,第一個20年,農業社會的台灣,從政府實施375減租等土地政策,發展到農產品不僅滿足內需,亦可外銷,當時能出國念書的年輕人,抱著出國後沒有退路的決心,來到異鄉想盡辦法生存,畢業後仍留在當地發展出自己的一片天,但中國人落葉歸根的想法,當到達自己事業的顛峰時,卻選擇回到故鄉台灣,將自己所學的能力、技術移植到台灣,協助台灣的發展,代表人物如張忠謀、李國鼎等人,後來造就了第三個20年的科技發展榮景。 第二個20年,台灣的主力由農業轉為製造業,製造業快速成長,很多商品出口量為全球第一,成為著名的製造王國,但後來面臨臨近國家亦開始發展起來,製造王國的角色逐漸被取代,幸好第三個20年,海外學人的歸國,協助發展台灣的科技產業,因台灣需要各式人才,快速地成立了很多間學校,當時出國念書的年輕人,畢業後即回國卡位;現今的年輕人所面臨的狀況是,市場人力緊縮,即便出國取得碩、博士文憑,高學歷不一定代表能取得好的或理想的工作職缺,所以現在的年輕人需要更快速地了解自己的未來。 藝術家柔軟了我們的心,宗教家安撫了我們的貪慾 在台灣這60年的發展中,還有一群人是不為名利和地位,默默地在台灣這片土地上耕耘,50年前的白先勇,還是台灣大學的學生,即投入自己的金錢與同學共同創辦了『現代文學』,近幾年因對崑曲的喜愛,更是不遺餘力地發展、保存及傳承崑曲,甚至轉而影響了中國崑曲的發展,此時期還有余光中等人對台灣文學發展的奉獻,30年前從美國留學回台創立雲門舞集的林懷民,20年前劉若瑀結合禪修的概念,成立優人神鼓劇場,開創獨特的表演藝術,賴聲川的表演工作坊,梁志民與林靈玉創辦的果陀劇場,李國修的屏風表演班等等,一群偉大的藝術家不遺餘力地在為台灣的文化事業奮鬥。 香港人回來了! 經濟的發展滿足了生理、物質上的需求,文化的發展提升了人民的素質與心靈層次,成為文明、自在的社會環境,開放陸客觀光之際,政府目標一天陸客3000人的同時,去年訪台的香港人從40萬人成長為60萬人,平均1天近2000人,20年前來過台灣觀光的香港人來過一次後就不再回流,曾有一段時間香港的遊客突然消失了,直到近幾年,香港遊客又回流了,因為他們發現台灣變了,變得守秩序、變得安靜、有禮,有一股很自在的空氣,可以很自在、很便利的安排自助旅行。 曾任美國之音的主播,來自大陸的沈寧,先前因報章雜誌的報導,對台灣存在著負面的印象,然後第一次拜訪台灣後卻大大的改觀,婉拒受邀單位的接機服務,試著從機場自己抵到下榻的飯店,一路上台灣人的熱情對待,讓沈寧留下深刻的印象,認為台灣是文明、理性的社會;更有位美國世界日報的讀者投稿,文革時期離開大陸,在美國待了20年,雖然闖出了自己的一片天,但心裡還是有過客的感覺,但他來到了台灣才不過3、5天,卻有回到家的感覺。 或許農業大國、生產大國、科技大國並不是唯一的選擇,自在的生活環境更可將台灣變成生活的大國。 做自己與別人生命中的天使 最後嚴總裁期許各位年輕人能了解自己的長處與未來,安頓自己的心靈,遇到挫折時能有自癒的能力,即使過著平凡的生活,也不要過著平庸的生活,上班以外的時間,亦能充實自己,過著有意義的生活;看著台灣過去60多年的發展,有多少天使為這片土地奉獻努力,感謝他們的付出讓現今的台灣擁有如此自在文明的生活環境,聽完這場演講,嚴總裁引導學子們面對金融風暴下,如何思考自己的人生方向,創造自己獨有的社會價值,並利用這個價值回饋社會,扮演世界公民的角色,勉勵大家不僅做自己生命中的天使,也懂得做別人生命中的天使。
|
|
![]() |
|
![]() |
|
![]() |
|
![]() |
|
|
![]() 與三位衝突管理大師的對話 博士班 楊美玉 |
|
這是一個非常難得的學術盛會,因為這次三位的論壇主講者都是國際知名的衝突管理學者。感謝系上主辦此學術盛會,讓我們有機會可以一口氣聆聽三位國際大師級學者的演講,開拓我們在研究上的視野。 Ray Friedman教授來自范德堡大學(Vanderbilt University),他熱愛大自然與攝影,喜歡拍攝自然與人文的交會的主題,在演講前,他特別展示了幾張得意的作品,讓與會的氣氛變得輕鬆自在許多。 Ray的演講目標,主要是讓我們知道可以採用哪些方式進行衝突管理的研究,針對每一種研究方式,他都提供了一些範例,以及研究者必須要注意的議題。他將衝突管理研究歸納為五種基本方法,包括:演練(simulations)、賽局(games)、劇本研究(scenario studies)、實地研究(field studies)、以及人種誌與質化研究(ethnographic and qualitative)。 五種研究方式中,協商演練是研究者最常使用的方式,因為它能很有效率地蒐集到樣本,而且可以設計或操弄明確的自變項,以及有很多協商的依變項可衡量。然而,要注意的是,研究的問題是否重要且尚未被回答,以及在課堂中進行時,必須平衡教學需求與研究需要。賽局屬於非常有結構的協商演練,通常用在測量理性與公平性。劇本研究是使用一個假設的劇本給受測者閱讀,來評量個體的反應。這種研究設計方式的優點在於,無須配對演練或討論,可透過網路來增加各種樣本的取得,加上由於取樣的對象與推論的群體相同,較能有效確保外部效度。另一種劇本研究的做法是採用個人化的情境,由受測者回想自身的經歷。劇本研究必須要注意的是,不同文化間人們對劇本解讀的差異,研究者必須有效地控制文化差異所造成的影響。實地研究是指資料係來自實際情況,這種資料是非常困難取得的,分析的方法,也要視資料型式而定,困難度相當高。Ray建議可以針對法院的判決、公司的裁員、職場上的衝突、以及衝突管理風格的結果等議題,採取實地研究的方式來進行。至於質化的研究方式,Ray以他當年的博士論文為例,他直接觀察10個勞資協商,訪談勞資相關人士近100人,進行長達3年的研究,得到非常豐富的勞資協商資訊與重要的觀察。 藉由Ray的整理,我們可以清楚地了解,研究衝突管理的方法以及相關的議題,他不但提供我們一些研究方向,也明確地指出可以採用哪些方式來進行。Ray以很多的文獻來舉例,讓有興趣的與會者可以按圖索驥地做更深入的延伸閱讀,可說是一場既有廣度又有深度的演講。 緊接著是Judi McLean Parks教授的演講,她來自華盛頓大學(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她是一位風趣且隨和的教授,在協商與衝突管理領域非常活躍。不過,從她的演講裡,我們不難發現,她對於研究的要求,可是一點也不妥協。由於她擔任協商與衝突管理研究期刊(Negotiation and conflict management research, NCMR)的主編,由她來談論文的好壞,以及如何寫出一篇好文章,是最恰當不過的了。她先介紹NCMR期刊的焦點領域與該期刊收錄的主題,便開始她的演講。 首先,Judi提醒我們,衝突管理是一個應用的學科,研究者必須注意「so what?」 的問題,因為理論是用來改善實務問題,一篇好的衝突管理的文章,一定要認真地討論它可以如何應用在實務上。不過,Judi話風一轉,研究要能做為應用的基礎,必須擁有紮實的理論。 接下來,她引用Whetten (2001)所提的「好理論的要件」,以及Sutton與Staw (1995)的「不算是理論」的零件,來說明一個好的研究,不但要清楚定義各個變項,更重要的是必須論述各個變項間存在什麼關係,以及為什麼會存在那些關係。她也引用Daft (1995)期刊的退稿理由,建議所有與會者,如何避開那些問題。最後,Judi以Davis (1971)所提的「有趣性」,點出文章可以從幾個角度去闡述,來引起讀者的興趣,譬如研究是否推翻了我們一直信以為真的事,或研究整合了不同領域的觀點。 Judi的演講,既學術又務實,相信所有的與會者都有接收到她所要傳遞的訊息,一個「好」的研究,最關鍵的應是「好的理論」、「有趣性」、以及引人入勝的說故事藝術。 下午是由Jeanne Brett教授談「文化與協商」。由於時差的關係,下午的Jeanne看起來相當疲倦,當我們去問她需不需要什麼東西來提神,Jeanne以她招牌的開朗笑容說:「I will get the energy when I start」。果真,當演講時間一到,Jeanne的精神就全都來了,整場談笑風生,神采奕奕。她對研究與教學的熱情,感染了整個會場,相信所有與會者都能感受到Jeanne的熱力,也從中得到很多啟發。 她的演講包括三部分,分別是協商結果、影響聯合獲益(join gain)的因素、以及有關協商行為的跨文化差異。以經濟學的觀點來看協商結果,Jeanne指出,協商者要有聯合獲益的想法,才能為自己創造最大利益。聯合獲益是指雙方極大化可能的利益,各取所需,因而能增進彼此的信任、尊重、與長久關係。也就是平常我們所說的,協商的雙方要先把餅做大,各自才能分得更多的概念。 影響聯合獲益的因素包括:協商者的預期(aspirations)、分配式策略(distributive strategy)、及整合式策略(integrative strategy)。協商者的預期與整合式策略會正向影響聯合獲益,而分配式策略則會負向影響聯合獲益。文化差異的部分,Jeanne用了簡單的跨文化間打招呼的差異,來說明文化對個體行為的規範與影響。與前兩場的演講不同的是,Jeanne這裡所談的協商在文化間的差異,都是她自己的研究結果。她發現,在高系絡溝通的文化下,人們可以從協商者多次的提案中找出雙方的期望與底線,而低系絡溝通的文化下,協商者是靠不斷地尋問來了解雙方的想法。她與印度學者近期的研究提出,以信任(預設信任或預設不信任),以及溝通思維(線性溝通或整體溝通)為兩軸所組成的協商策略的文化模型,並介紹後續可能的研究方向。Jeanne可說是跨文化衝突管理研究的大師,對於跨文化協商研究,累積相當多的成果。 下午的工作坊分為研究與教學兩部分,研究的場次是由兩位研究者報告他們近期的作品,由Ray與Judi給予評論與建議;教學的場次是由Jeanne主講,分享她在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Kellogg管理學院爭議處理中心(dispute resolution research center, DRRC)的課程進行方式。DRRC是國際知名的爭議處理與協商談判的研究與教育中心,為研究者與實務者提供許多教學課程與相關的教材。個人因為想多了解衝突協商個案教學,繼續留在Jeanne所主持的教學場次。 最後是戚樹誠所長主持的綜合討論,三位貴賓再度回到會場,與會者對於投稿及如何在課堂上使用個案教學,仍舊興致勃勃。三位講者分別分享了他們寶貴的投稿經驗,並與大家交換不同班級規模的教學。在輕鬆的互動中,為這次的話動畫下完美的句點。感謝台大商研所精心籌劃這次的論壇,相信與會者都能延續今天的學習,豐富自己的研究與教學。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Organization(KMO)為英國Staffordshire University的Lorna Uden教授於2006年創辦,為集結世界各地在知識管理領域研究的學者,提供學術交流合作的平台,並建立研究社群與能量,開啟跨國合作研究之可能性,第一屆於東歐斯洛維尼亞(Slovenia)舉辦,第二屆於義大利,第三屆於芬蘭,本系很幸運地爭取到第四屆的主辦權,也是第一次KMO國際研討會在亞洲國家舉辦,陳鴻基老師及戚樹誠主任為本次研討會的議程主席(program chairs),系上的同位老師們皆非常慎重的安排研討會各項事宜,期許與會者都能賓至如歸,享受一場學術交流的饗宴;亦期許工管系第一次的國際型研討會能順利成功,為工管系增添一筆嶄新的紀錄。 世界經濟已從農業、製造業,進入了服務經濟,根據統計,現今的服務業產值佔已開發國家近8成的GDP,知識是組織最重要的資產,為維持競爭力公司勢必要在所提供的服務上不斷地改革創新,為促進服務創新必須以更科學的方法來設計服務,促使企業讓組織知識產生實質效益,今年研討會的主軸為知識管理與服務科學(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Service Science),此研討會結合了產、官、學各界人士,號召各界具有代表性及學有專精之人士共同參與,提供最佳的資源整合方式,激發出最好的推廣策略,產生最有效的相互配合模式。 此次研討會雖因H1N1的關係,影響到投稿者的出席意願,但仍有近100位人員參與本次的研討會,投稿篇數為48篇,全部投稿人數為104位(包含所有共同作者),投稿國家共20個,包括澳洲、加拿大、哥倫比亞、衣索比亞、芬蘭、英國、匈牙利、香港、印度、日本、馬來西亞、紐西蘭、羅馬尼亞、沙烏地阿拉伯、斯洛維尼亞、台灣、坦尚尼亞、泰國、美國、辛巴威等20個國家,研討會當天共有45位投稿者出席,來自於19個不同的國家。 當天很榮幸邀請到我們學術副校長陳泰然先生蒞臨現場為我們致詞,除了一般論文的報告場次,讓與會者彼此交流各國在知識管理上的最新發展,瞭解服務科學、科技創新的挑戰與研究議題,尚安排了兩場專題演講,一場圓桌論壇,專題演講分別邀請學術界及產業界頂尖的學者及實務專家,來自馬里蘭大學的Roland Rust教授,講題為「Service, Customer Information and Business Results 」以及IBM China Research Lab的Director Dr. Thomas Li,講題為「Building a Smarter Planet through SSME」,兩位專家在知識管理與服務科學上有長時間的研究經驗,藉此分享產學界最新的資訊;圓桌論壇主題為討論知識管理與服務科學最新的議題(Current Research Issues on Service Science, Service Management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論壇成員為研討會主席Lorna Uden教授、Roland Rust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杜志挺教授,以及香港科技大學李忠義教授,藉由分享與問答的過程中,激發學術研究的火花。 除了學術的交流外,輕鬆之餘,藉此分享台灣的美食料理與觀光景點,安排中式buffet與台式桌菜,研討會的最後一天下午規劃了台北市半日遊,參觀台北市最著名的景點,台北市半日遊結束後,分給每一位與會者一杯享譽國際的珍珠奶茶作為第四屆知識管理國際研討會的句點,希望每一位與會者享受學術饗宴之餘,亦能感受到我們的用心與台灣的人情味。
|
|
|
|
|
|
|
|
|
|
|
|
|
|
![]() 瞭解自己,做好求職前的準備 |
☆心得一☆ 商研碩一 張家瑋 這次的工作坊主要由三次課程組成,連續三個周六的上午,每次的分享課程大約75分鐘,由在業界當面試官的陳冠學學長和曹毓方學姐當指導人。 在工作坊開課前,學長姐要求每位學員先寄出一份1 page的英文履歷表,熱心的學長姐會直接在學員寄出的履歷表上面做評論和修改,然後在上課之前發還給學員們。第一次上課主要在講述大家常會犯的錯誤還有寫履歷表的要訣,學長姐會把每位學員履歷中明顯的錯誤做成ppt檔秀出來給大家看。大部分會犯的錯誤都頗相似,從別人的錯誤也能夠了解應該注意些什麼地方。 第二次上課在介紹有關於求職信的寫法,主要在分享用字禮節和信件結構上技巧,注意不要和履歷表內容重覆。 而最後一次是整個工作坊最刺激的:英文面試。在課前學長姐先發mail公布面試模擬題目,ex: Tell me about yourself. What attributes will make you a valued presence at our company?上課時依照每個同學感興趣的領域做分組面試,然後學長姐會對每個人的回答做評語。這次上課對於沒有英文面試過的學生會是很大的挑戰,面試時是互動式的對話,英文的傳詞達意肯定會比較慢而且沒辦法完整表達,但這是非常好的練習機會,多參與多練習肯定會進步的! 我覺得工作坊很適合目標鎖定在需要丟英文履歷的外商公司或是大型本土企業的同學參加,可以幫助同學們了解求職的基本態度和表達技巧。 ☆心得二☆ 商研碩二 施凱馨 去年知道系上有舉辦工作坊的活動,到了今年即將踏入職場的我,也希望從學長姐的身上獲取一些相關的求職技巧以順利進入職場。在正式session開始前,就有個overview的講座讓我們可以對求職有概括性的了解,以便到了正式工作坊開始時,可以直接切入主題。活動共分為三個session,以下將針對各個session進行簡單的說明。 Session 1 Resume-學長姐在課前就針對大家的英文履歷進行修改建議,每個人都可以確切清楚的知道自己履歷的缺點在哪裡;履歷最重要的,要讓看的人很容易閱讀,讓他在短短三分鐘從你的履歷可以看到你的優勢在哪裡、和別人哪裡不一樣、你的成就是什麼,都要有具體的描述,且所列舉的經驗要與申請的工作所需的能力是相關的,這樣才有加分的效果。 Session 2 Cover letter-雖然不見得很多公司要求寫cover letter,事實上它可以應用在寄信給公司HR或Recruiter的e-mail裡面,可分為三大段進行撰寫,1) 目前的身分描述(ex.目前就讀的系所)、目的為何(欲應徵的職位)、對公司的興趣或有之前的接觸經驗、或是你為什麼對這家公司有興趣;2)可以說服對方你有什麼個人的優勢是對公司有貢獻的,可採用點列式的方式讓對方較易抓到重點;3) 最後可以再多補充為什麼你是最適合的人選,並希望對方可給予你進一步了解的機會。 Session 3 Interview-英文模擬面試是最令人緊張的一關了,課堂前學長姐便寄了一些題目讓我們先行練習,雖然提前知道題目可以安撫一些緊張的情緒,但題目的難度挺高的,須要想清楚後再回答,且因為是英文,更要組織好想要講的內容,以免講了一堆東西又讓人抓不到重點。 連續三個禮拜的學習很紮實,對於在求職的技巧上有更為精進了!最最感謝願意分享學弟妹求職經驗的毓方學姐與冠學學長,辛苦地準備教材並給予我們如此細心的指導,很開心認識他們! ☆心得三☆ 工管三 陳彥名 參加本次的工作坊真的收穫許多,以下分三個session分享我學習的心得,及課程的重點摘要。 學長姐仔細的針對每個人履歷做出修改,讓我們知道如何將S(Situations)、A(Actions)、R(Results)原則運用在條列式的重點上,並將重要的資訊擺在句子前面,才能讓Recruiter對你有最快的了解。學長姐也提醒我們哪些是履歷上須避免的事項,以免給自己帶來負面印象。我覺得履歷是Recruiter對你的第一印象,一點小錯誤都不能犯,因此多花點心思在上面是絕對不會錯的。 Cover letter需要對每個公司量身訂做,並且學長姐也提醒我們哪些重點一定要寫,讓我們這些第一次寫cover letter的人,知道要往什麼方向去寫,真的是幫助超大。此外,要了解自己的特質,學姐還教了我們小技巧,讓excel幫助我們記錄自己的點點滴滴,這樣就可以在面對不同公司時,把所需要的特質挑出來。 模擬面試真的讓人很緊張,除了是用英文講之外,還會跟認識的人一起面試,學長姐特地請來一位在華爾街工作的人幫我們一起面試,讓我們體驗真正的面試過程。面試完針對每個人的表現給建議以及如何改善,讓我們知道自己的缺點在哪,畢竟面試機會不是時常有的,有機會就要好好練習,才能更加進步。
|
|
||||||||||||||||||||||||
|
|||||||||||||||||||||||||
|
|||||||||||||||||||||||||
|
|||||||||||||||||||||||||
|
|||||||||||||||||||||||||
|
|